【袁州傳奇】煙雨千秋話釣台 ——袁州八景之釣台煙雨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劉觀志

袁州城東有一座山,因羣峯迴環盤旋,形似震卦,被唐代狀元盧肇冠名為震山。

震山之美,于山於巖。南河從山側緩緩流過,山環水繞,景緻多了幾分靈秀和嫵媚。山含黛,水如煙。早春的絲雨,初夏的晨霧,深秋的暮靄,寒冬的霏雪,季節總能賦予震山輕紗曼妙的詩情畫意。煙雨震山,若非晴久天朗,難見其真容,恰如山水大師匠心構思的畫軸,空靈深邃;又如童話大家妙筆描繪的神奇世界,虛無縹緲。山中多巖。碩如巨壁,色呈銀灰,層層疊磊,形拙古樸。石為山骨,水為山魂。重重峭壁給震山增添了幾分冷峻與剛毅。巖壁上有一溶洞,洞府開敞,高約丈許,能容納百餘人。站立洞口遠望,莽原薄塵瀰漫,山野霧靄沉沉。修竹俊木,隱隱幽谷之中;藤蘿亂草,萋萋峭壁之上。山麓碧水環繞,煙波浩渺,江南盛景,莫過於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此洞雖小,且偏居一隅,卻因與唐代著名隱士彭構雲結緣而出名。據盧肇所著《震山岩記》記載:“宜春郡東五里有山……其西北有石室,臨遊溪之涘,邑人彭先生嘗釣巖下。”文中所記的彭先生就是“盛唐八隱”之一的彭構雲,又被人尊稱為徵君公。彭構雲進士出身,素有才名,品行高潔。曾歸隱袁州城郊合浦,專心著述立學,教化鄉里。空暇時分,便來到此山洞,以賞景垂釣為樂。袁州刺史李璟惜才,將彭構雲舉薦給朝廷。唐玄宗聽聞其人,十分賞識,三下詔書請其入宮。皇命難違,彭構雲勉強應詔,期間唐玄宗欲封官許爵,他均推辭不受,後託辭養病迴歸故土。唐玄宗敬佩其風節,恩賜其錦衣玉帛,並派使者一路護送歸返。世間繁華三千,猶如雲煙過眼。此後,彭構雲常來往於震山和數里外的雷潭,一蓑一笠一芒鞋,一山一水一釣竿,過着逍遙自在的耕讀垂釣生活。安史之亂後,朝廷仍數次派遣使者尋訪,想再次詔他入宮。説來也怪,每當使者行至如今的震山附近,山間即騰騰昇起雲霧,頃刻籠罩四野,難覓其蹤影。

淡泊名利,心如止水,是君子修為的至高境界。東漢袁京不慕權貴,遠離塵世喧囂,歸隱袁州的五里山(後稱袁山),刈茅結廬,荷鋤躬耕,被世人贊為高士。一條河,兩座山,“西袁京,東彭雲。”震山與袁山一樣,都寄寓過一顆高雅的心,一縷聖潔的靈魂。

盧肇敬仰彭構雲,作《震山岩記》並請人刻於釣台右邊附近的巨石之上。盧肇年幼家貧,歷盡坎坷,發奮苦讀,高中狀元。其為人剛正不阿,傲然孑立;為官勤政愛民,深受愛戴。鹹通七年(866年),在新安太守任上屆期罷任,歸居鄉梓袁州候選。期間,以俸銀購得震山土地二頃,將山中一片楓林取名“盧氏弋林”,以對應“彭氏釣渚”,度過了一段輕鬆愜意的日子。相隔百餘年,大唐兩位智慧超羣的讀書人,走進了同一片土地,擁有了同一個心境。盧氏的“弋”之樂與彭氏的“釣”之樂異曲同工。從在震山勒石為記的那刻起,奔波了大半輩子的盧肇大概釋然了,用一顆寧靜淡泊的心對待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7 字。

轉載請註明: 【袁州傳奇】煙雨千秋話釣台 ——袁州八景之釣台煙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