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子萱愛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太昊陵聽講解,一般都這樣介紹:太昊陵完善於明清,(原)佔地875畝……。是這樣嗎?875畝之説從何而來?本文從史書和現代情況予以考證。
淮陽目前存世最早的志書是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年)編撰刊刻的《陳州志》,雖然據文獻記載還有更早的,但均已失傳,僅在各類書目中偶見影蹤。值得一提的是:清康熙《續修陳州志》載有明成化(1465—1487)年間的手繪太昊陵圖,讓我們得以知道五百多年前太昊陵的狀貌,作為文物,彌足珍貴,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順治《陳州志》是這樣記載的:“太昊陵,在州城北三里許,古所謂太昊之墟,隋以前盡未知崇奉。……陵地凡三頃五十畝,袤四百五步,廣二百七步,南至蔡河岸為界,北至民人徐通地,東至大路張雨地,西至大路汪洵為界。”意思是説:太昊陵在陳州城北邊三里多的地方,古人認為是太昊的遺墟。在隋朝以前,不知道有信仰祭祀崇拜這事。太昊陵共佔地三頃五十畝,南北長四百零五步,東西寬二百零七步,南到蔡河北岸,北與徐通地接邊,東邊到大路張雨的地邊,西面也到大路,與汪洵地接壤。而今天依然立於太昊陵大墳東側的明萬曆四年《修羲皇陵廟記》記載:“陵園寢廟,深廣三百畝有奇。”也與清順治版《陳州志》載“三頃五十畝”基本同,面積上不矛盾。
那麼,想了解太昊陵的面積,就需要先了解中國古代的計量制度。古代計量單位“一步”大致相當於成年人的兩個自然步,(即一左一右各一步)。各朝各代步還不一樣:周制以八尺為一步,秦制以六尺為一步,三百步為一里。明清時以五尺為一步,兩步為一丈,一百八十丈為一里;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百畝為一頃。(下面為方便大家閲讀,改成阿拉伯數字了。)1尺相當於現代的0.32米,1步約為1.6米。1丈約為3.2米。1畝為240*1.6*1.6=614.4平方米。也就是説明清時的一畝大致相當於今天的0.9市畝。陵地南北長405步*1.6米/步=648米,東西寬207步×1.6米/步=331.2米,按此長寬計算面積(明清畝制):648×331.2=214617.6平米÷614.4平米/畝=349.3畝,即約3頃50畝;按現代畝制則為:214617.6平米÷666.67平米/畝=321.93市畝。
換一種考證方式,以陵周所長來推算一下。在清康熙三十五年《增修陵廟圍牆碑》所述“今磚城六百餘丈”, 陵牆一共周長“六百餘丈”,即:600×3.2米(明清時一丈)=1920米多。而順治版《陳州志》所述,南北長405步×1.6米/步=648米,東西寬:207步×1.6米=331.2米,周長為(648+331.2)米×2=1958.4米,正好是明清時的612丈。基本和碑記的“磚城六百餘丈”相符。
清朝、民國所編撰的多個版本的府志、縣誌,也都沿襲了順治版《陳州志》關於太昊陵面積的敍述,並且所附的多個太昊陵手繪圖也是一脈相承,地形廟貌並無過大的變化。明成化年間的陵地為長方形,成化稍晚到清初,就由長方型取成了倒凸型地形,成為當時陵廟建築流行的金龜戲水格(古人之一種吉祥風水地形),多年以前太昊陵改造,拆掉部分往東曲折城垣,現在又變回近似長方形了。
那麼,太昊陵的面積何時變成了“875畝”了呢?在2005年出版的《太昊陵廟》一書裏,對收錄的明萬曆四年《修羲皇陵廟記》一文中,“陵園寢廟,深廣三百畝有奇。”其白話文解釋是這樣的:“陵園佔地約三百多畝(古代1畝相當於今2.5畝)。”那麼,350*2.5=875畝。本着對老祖宗的崇敬之心,越大越好,越古越好。於是,佔地875畝就這樣通過太昊陵的介紹和講解,延續和流傳開來。
在明清時期,確實存在着“大、小畝”現象,大體來説,小畝是朝廷規定的畝制,大畝則為當地通行的畝制。區別大畝、小畝的本意是依照土地肥瘠,合理徵收賦税的一種德政。明後期張居正執政時期,借“土地清丈”統一了全國的畝制,一律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統一畝制”減少了税糧徵收的麻煩,杜絕了底層官員利用“大小畝”牟利的漏洞。在清代計算土地時,很多州縣還根據肥瘠高下,而訂出不同的標準。河南的武陟縣,凡田地240步為1畝,平沙地480步為一畝,堆沙地720步為1畝;安徽懷遠縣,中上地每2畝折大地1畝,中地每3畝折大地1畝,下地每4畝折大地1畝,荒地每6畝5分折大地1畝。北方地區的大畝制,有的一直沿用到民國以後,才逐漸被廢棄。
但太昊陵的陵地不涉及按畝納税問題,按照實際長寬度計算亦是如此面積,所以,除上世紀部分時段,太昊陵的佔地明清至今始終為300多畝,當是沒有疑問的。
歲月的長河緩緩流淌,奔流不息。這座歷經滄桑的“天下第一陵”裏,仍遺存着眾多文物古韻遺蹟、逸聞故事,值得我們探尋與分享,更值得保護與傳承。在久遠的歷史傳承中,因為人為的理解、甚至於誤解、甚至於熱愛,造成了一定的錯誤和偏差。每一個文物工作者都應當以更嚴謹、更公允、更辯證的態度對待過去,對待歷史,溯本求源,探索真相。並且敢於探討,勇於更正。也歡迎更多人走進“羲皇故都、水城淮陽”,感受文明“濫觴”之地的風采。此文僅為拋磚引玉,望各位方家,不吝賜教。
作者:雷鐵梁
編輯:秋微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