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千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它留下了哪些永恆的記憶?
齊國長城錦陽關,仰望蒼穹枕青山。
虎踞龍盤鳥難越,保家衞國民平安。
古道咽喉山谷仄,深深車轍訴艱險。
登高南望一萬里,歷盡北國三千年。
———題詩《錦陽關抒懷》
錦陽關是春秋戰國時期齊長城的重要關隘,既是交通要道,也是軍事要寨,後來又稱為商業通衢。從古至今,錦陽關對於人類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錦陽關從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經風雨飄搖二千五百多年,仍舊屹立不倒,這實在是一個奇蹟!
風雨飄搖 見證歷史
自古以來,齊長城有兩個最重要的關口,分別是臨朐穆陵關和章丘錦陽關。泰沂山脈縱橫於齊魯大地的中部。若以南北山體厚薄而論,錦陽關是最薄的地方;若以海拔而論,錦陽關是最低的地方,地勢平坦,宜於車馬行駛,是錦陽關成為南北大道的重要原因。齊恆公修築齊長城後,在錦陽關北設兵營,錦陽關對齊魯兩國的政治、軍事、商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錦陽關又名“通齊關”,其實這只是古代魯國的叫法,意思是直通齊國的關口。而我們作為章丘人,本就駐足於齊國大地,顯然“通齊關”這種叫做是不確的。
錦陽關,春秋戰國齊長城重要關隘,既是交通要道,也是軍事要寨。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艾陵之戰、贏之戰,均發生於錦陽關以南的章萊古道。錦陽關和兵營大寨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555年齊晉戰爭,以晉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聯軍進攻齊國,最終受阻於錦陽關,無功而返。
公元前484年艾陵之戰,吳魯聯軍在今萊蕪境內大敗齊國,齊國部隊撤軍回到錦陽關內,阻止了吳魯聯軍的進攻。
公元前685年,齊魯乾時之戰,齊將王子成父經錦陽關在大汶河截斷魯軍後路,齊國大獲全勝。
錦陽關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歷經無數次戰火洗禮,統治者總是會派重兵把守,每有損壞也總是加緊修復,保持着它的完好無損。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章丘縣為防捻軍對齊長城進行大規模的加固重修,尤其對破損嚴重的錦陽關進行了修復重建。清朝同治年間的《章丘縣修築長城嶺石牆記》記載了上述歷史事件。此碑原在長城嶺上,為加強保護,已移至章丘博物館保存。
説到清朝修長城,不得不提到兩個人物。一是李世墉,二是高即霞。李世墉文祖人,位居監生大賓,時任明四里里長。他性情豪爽,深諳世事,處世至情至理。咸豐十年,捻軍動亂。章丘縣府為防捻軍,籌資修復章丘境內的齊長城和錦陽關,領頭施工的重任落在李世墉肩上。他負責勸捐勸力,並讓繡惠西關大户高即霞捐助錦陽關大門,在咸豐十一年完成,形成美談至今。
據有關資料,清朝修建的錦陽關,城樓南北長8米,寬4米,城門高6米。兩扇大門是用15釐米厚的荊木做成,每扇門用兩個大鐵環扣緊,關門時用直徑15釐米的門槓橫鎖。關樓總高8米。左右延伸與長城相接。城樓上建關帝廟,塑關羽神像,面向南方,以示“捻軍”而鎮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威嚴。城樓上“錦陽關”三個大字為陽體,每個字高40釐米寬35釐米,位於關門上方40釐米處,刻於長2米寬50釐米的青石上,此石四周鑲邊,做工精細。
抗戰時期,錦陽關城樓被日寇炸燬。為了對付八路軍游擊戰,日寇還把東側城牆上的石材拆掉,用於修築炮樓。
浴火重生 源遠流長
2004年山東省政府批准,在錦陽關原址西重建錦陽關。一座高大巍峨的錦陽關再次站在齊魯邊境。城關東西長24.60米,南北寬12.30米,高9米。城門南北長12.30米,東西寬3.80米,高7.10米,西部拾階而與舊城牆相接,東邊有護欄台階登城關頂。錦陽關北側有一塊刻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長城遺址錦陽關”的石碑。城樓東邊有一巨石,鐫刻着“錦陽關”三個繁體隸書紅色大字。
從錦陽關東行1805米有錦陽關東門,迄今仍保持完好,2006年5月27日由山東省人民政府立石碑一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錦陽關東門寬2米,南北長3.20米,高2.60米。錦陽關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至今依然屹立在齊魯大地,演繹了一場場慷慨悲壯的歷史正劇,正向人們訴説着陳年往事。千年歲月,千年變遷,這些關隘究竟發生了多少故事,又留下哪些永恆的記憶?
緩步登上錦陽關城樓,南望魯國大地,極目遠眺,豁然開朗,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歷史滄桑,東西兩側山脊上那延伸的城牆殘垣帶我們走進歷史的深處。尤其錦陽關西側的齊長城,以石板、石塊壘砌,有垛口和瞭望孔,雖然歷經歲月侵蝕,牆體大多坍塌,雖然沒有了當初的巍峨,但體系基本完整,蜿蜒起伏,依然保存着古代軍事交通要塞之風貌。齊長城歷經兩千多年,雄姿猶存,蜿蜒起伏在齊魯大地崇山峻嶺之間,或隱蔽於峽澗,或聳立於峻峯,向雲霧裏伸延,似銀蛇擺尾,如巨龍騰空,仍然能讓人感受到當年齊長城蜿蜒起伏、盤山繞嶺的氣勢。
齊長城,錦陽關,讓我們懷古,讓我們喟嘆!古長城的遺址似乎仍在默默地訴説着千年熱血的傳奇。齊長城以北為齊國,山質多為石灰岩,錯落有致的層層梯田的律動猶如美妙的樂曲在起伏盤旋。齊長城以南為魯國,山質多為沙岩,草木葱鬱,一派生機勃勃。一牆之隔,近在咫尺,色調卻涇渭分明,令人稱奇。
“遙連泰岱盤坤軸,橫鎖青齊到海門。”齊長城不但是齊魯大地一項浩大的工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條歷史文脈。站在長城之上,古戰場的硝煙彷彿還在瀰漫,耳邊似乎還能聽到戰馬嘶鳴。如今,古老的錦陽關下,再也不是戰火紛飛的場面,再也聽不到孟姜女悽婉的哭聲。如今的齊長城,早已不是國界;如今的錦陽關,早已不是障礙!一處古關,一段長城,記錄着一段古老的歷史,承載着一段厚重的人文積澱。齊長城文化源遠流長,滋潤着齊魯大地這方水土,惠及着人們的精神世界!
全媒記者 孫繼廣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愛章丘”,如有侵犯,請聯繫刪除。
【來源:章丘新聞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