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古代是個特別重要的節日,拜神祭祖、親友宴飲,非常隆重與正式,異鄉漂泊的遊子,一般也都會回家與家人團聚。
只是,古人交通通訊不發達,羈旅天涯、謀食四方,哪能説回就回的。所以,冬至這個佳節,也催生了許多動人的冬至詩詞,其中不乏千古傳唱的名篇。在此,分享白居易的一首冬至小詩。
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座,還應説着遠行人。
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任校書郎,因為公務,宦遊在外。夜宿邯鄲驛站之中,他看到四周燈火人家,皆是熱鬧非凡的喜慶場面,才發覺正逢冬至。這個閤家歡聚的節日,白居易自然湧起了思鄉之情。
詩的首句,開門見山,寫出了時間地點。地點比較特殊,是驛站。雖然詩人沒有吐露內心情感,但在一句之中,“驛裏”與“冬至”的對比,便足以體現白居易佳節羈旅的愁苦。
第二句則描寫驛站客房中的場景,詩人一種清冷的環境描寫,烘托出了孤寂的氛圍。窗外是宴飲、歡笑、燈火通明。窗內,白居易獨自一人,在寒夜中抱膝而坐,彷彿這樣他才能夠感受到一絲温暖。
微弱的煤油燈火,在滲入房間的寒風中跳躍,散發出昏黃的光芒。燈前,是白居易惆悵的面龐,而燈下,則是詩人孤零零的身影,這就是形單影隻。
這兩句寫孤寂愁苦,並沒有“孤”、“獨”、“愁”等形容心境的詞語,但讀者依舊感受到了這樣的意境。這邊是唐詩的含蓄藴藉,如羚羊掛角。
後兩句,則是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思念。
白居易表達思念,並沒有從自己入手,而是想象了一幅家人過冬至的場景:
這個美好的節日,家人們也應該大擺宴席,歡慶了一番。只是歡慶之後,他們並沒有散去,而是聚坐在一起,直至深夜。因為他們的家庭,有一位成員,正在異鄉漂泊,所以,他們在歡慶之後,又有一絲遺憾,感嘆白居易沒能回來過節,不知他一個人在外面是怎樣過的冬至。
雖然這幅畫面,是白居易想象出來的,但卻非常貼近生活。一個和諧温馨的家庭,在佳節之夜,總會為漂泊在外不能回來的家人,而長噓短嘆。
最後兩句的,讀者能夠明確地感受到白居易的思鄉之情,但想着家人夜裏聚在一起聊天的場景,白居易是會露出温暖的笑容,還是覺得異鄉的夜裏更為悽清呢?我們不得而知,這就是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我們一生信奉道與理,但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沒有道理的。有些人窮極一生追求的理想與目標,這是另一部分了,不想要,卻所擁有的。
在中國傳統詩歌中有兩座大山高不可攀,一個是李白,一個是杜甫,雖然他們兩個被後世看做是傳統詩歌的巔峯,但對他們本身來説,人生的理想,卻是能夠為政一方,或輔助君王安定天下。
詩歌,這是他們的愛好,以及走向仕途的干謁手段。只是他們的從政之路並不順暢。
相比杜甫李白,白居易的宦途,還是比較順暢的,年紀輕輕,就授翰林學士,任左拾遺。雖然仕途前期有過貶謫的經歷,但也是江州司馬,品級為從五品下。
像杜甫年近50歲,才成為左拾遺,沒過多久還被貶官了。李白也是四十多歲,做了一個翰林學士,並且只能為唐玄宗寫寫詩詞歌賦,沒什麼參與政事的權力。
江州之後,白居易又任中書舍人。不過,白居易比較厭倦朝堂的勾心鬥角,自求出外,任杭州刺史,能夠主政一方。
到了晚年,白居易已任刑部侍郎,他對名利並不怎麼看重,不久後以老病為由,換了個輕鬆點的職位,一直秉承着“獨善其身”的原則。
李杜追求的仕途,白居易不感興趣,他更感興趣的,是詩歌。他不僅自己寫,還呼籲當時的詩壇,要“歌詩合為事而作”,成了中唐詩壇的領軍人物,以發揚詩歌為己任。正是因為對於詩歌的強烈喜愛,他被後世譽為“詩王”、“詩魔”。
白居易的詩,與李杜二人的差距並不大,諸如《長恨歌》《琵琶行》,趙翼等學者認為,是千古不朽的名篇,而這兩篇,皆是白居易之作。並且在這兩篇之外,白居易還有近四千多首之作流傳。
專業學者皆贊他的歌行體,而白居易認為自己的諷刺詩最好,但在我們這些普通讀者眼中,白居易幾乎是諸體皆精。
就這首冬至思鄉的小詩,雖然語言平實質樸,但有着濃濃的真情和親情,也因此,能被選錄課本教材,為學子所吟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