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去荷蘭旅行,特意去拜訪了荷蘭大畫家梵高生活過的一個鄉村,現在改名為“梵高村”了。在那裏,隨手用手機拍了張鄉野的照片,發回國內時,好多人都驚詫梵高村田園的美:綠色的草地上,一排樹叢,有藍天白雲,非常寧靜。其實在國內,類似這樣的場景也有很多,比如無錫太湖黿頭渚的漕灣村。
漕灣,也叫“曹灣”,它位於無錫太湖黿頭渚鹿頂山的主峯與次峯之間的山坳裏,坐南向北。從黿頭渚充山大門進入後,沿十里芳徑朝核心景區行走,大概就在一半的路程中,有一條岔路,右手是繼續朝核心景區延伸的十里芳徑,左手有一條觀光車車道,由此可以乘坐電瓶車上鹿頂山。岔路上設有一個觀光車站點,名叫“秋雨漕灣”,不過鮮有人在此上下站,也很少會有遊客在此逗留。
其實漕灣有着黿頭渚景區內最為原始,也是最為寧靜的田園風光。漕灣,從前是梅梁湖邊上的一個古村落,早在元朝時期的《無錫志》裏,就有漕灣地名的記載。漕灣古村規模並不大,因為是坐落於面向太湖內湖“梅梁湖”的山坳,村裏有少許農田,大部分村民是靠捕魚為生。當年的黿頭渚,與外界沒有陸路相連,漕灣古村,也就成為一處與世無爭的地方。
據説當年整個古村裏最出名的,就是一個簡陋的“尼姑庵”,會有周邊的信眾,乘船前來燒香求拜。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初,黿頭渚風景區重新規劃,景區的大門也移到了現在的充山隱秀處,漕灣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景區一部分,村民遷移出去了,原先的田地成了景區的花卉基地。所以每年黿頭渚櫻花盛開的時候,漕灣的櫻花也是十分漂亮的。
因為漕灣的寧靜,加上漕灣內有天然的水池、綠地和林木,本世紀初的時候,人們發現大約有十萬餘隻太湖鷺鳥在此棲息。經中國科學院組織專家考察,這十餘萬隻鷺鳥中,以池鷺、夜鷺、牛背鷺為主,是當年華東地區最大的野生鷺鳥種羣。非常可惜的是,後來梅梁湖內建造了大型噴泉和燈光設施,影響了鷺鳥棲息,以至於現在只能偶爾見到個位數的鷺鳥。
北宋文學家秦觀的後代,無錫人秦敦世,也就是書寫下“黿頭渚”刻石的那位,於2002年的時候把自己在無錫城中的全木結構百年故居“保譽堂”,整體搬遷至漕灣,並花了十年時間重建完成,現在它成了漕灣內的一道古蹟,不過基本不對外開放,遊人很難進入參觀。
漕灣的美。在於無論是春夏秋冬四季,還是雨雪風清的日子,都能體驗得到它的田園風光。漕灣景觀設計,一點也不輸黿頭渚的其它地方。依山傍湖的漕灣,挖有兩個水池,其中內池建有木結構的親水平台,平台後面是綠色的草坪,以及無人行走的鄉間小徑,而外池比較大,十里芳徑和景區外面的湖山路,把整個外池包圍了起來,湖山路上還建有一座五孔玉帶橋,橋的倒影總是會映在外池的水面上。
早春時的漕灣,是一個寧靜的櫻花世界,這裏的染井吉野櫻,也是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每當雪白的櫻花盛開時,你會看到內池裏有一條潔白的倒影,像極新娘頭上白色的披紗。因為遊客少,這裏也是一些婚慶公司,專門為新人拍攝婚紗照的地方。
櫻花落幕後,藍色的二月蘭是漕灣的主角。在整個黿頭渚景區內,漕灣的二月蘭是種植面積最廣的地方,從內池的岸邊開始,二月蘭可以一直沿鹿頂山的山坡上鋪開。藍色的花朵,每每在晨光裏搖曳,連空氣中都帶有絲絲的清香。這個二月蘭花海,屬於漕灣。
二月蘭謝幕後的夏天,漕灣的花菖蒲與荷花,成了另一道風景。漕灣的花菖蒲,種植並不密集,只是在內池的岸邊,種了幾圈,不過倒是像有藝術性地精心點綴,跟漕灣的草地、林木組成最精巧的圖畫。荷花也是如此,三兩片綠色的荷葉,漂浮於水面上,微風不動。
每年初秋的時候,櫻花樹的葉子會率先變黃,並且開始拋撒落葉,這個時候的漕灣,儼然就有一個濃濃的深秋氛圍。人要是踩在剛落下的樹葉上,能聽到清脆的樹葉折斷聲。當櫻花樹葉落光後,其實大自然的秋才來臨。
我每年都會有花好多時間去黿頭渚拍攝,只是還沒有見過漕灣冬季的場景。想象江南的雪飄落時,白色覆蓋下的漕灣,該是如何的寧靜與美好。假如你有去無錫太湖黿頭渚旅行,建議去漕灣停留一下,至少那一刻,你會忘卻世事的煩惱。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