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福安穆雲有個懸崖上的古村,你去過嗎?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休閒



這是一個建在懸崖峭壁上的古村,很久以前就想去走一走,看一看。“沒什麼好玩,許多房子年久失修都塌了……”一晃一年過去了,上週一位朋友參觀回來説道,再不去,這個“長”在懸崖上的村莊可能從此見不着了!


黃儒舊村在中國南方葡萄溝——穆雲畲族鄉溪塔村的上游,為何説是舊村,主要是原來村莊是地質災害點,整村搬遷建在桂林村村口。

週末,兩人騎着摩托車就直奔目的地而去。從溪塔上去過高嶺村,左邊不遠處就有一條上山的道路。摩托車在往黃儒舊村5公里山路上奔馳着,雖是夏日,深呼吸一口茂密的植被,讓人頓感神清氣爽,連暑意都消減了不少。


這裏地勢險峻,海拔六百多米,地理環境可用一個字——“陡”來形容!白天路上也看不到幾輛車、幾個人影,突然在村口遇到一名80歲老者,身體看上去比較硬朗,還主動和我們搭訕,還很熱心當臨時“導遊”,介紹村裏的一些情況。


小石道、民房和石井等都是黃儒先民用一塊塊石頭疊起來,村莊雖然有過復墾和經歷數次火災,但依然可以看到一面面“石頭牆”,以及土木結構的房屋。石頭是這裏建築的主材,砌起一級級護坡,一方方宅基,建起一座座高牆大宅和貫村石路。


令人讚歎不已的是,這些石頭沒有經過打磨有的甚至沒有經過斧鑿,只是按照它們被開採出來的樣式, 大小不同巧妙堆砌,形成了一堵堵整齊的石頭牆,而且遠看所有石牆幾乎都“一模一樣”,彷彿間有點錯覺,山坡上建築好像長在石頭中。

穿過狹長的石子路,看到苔綠斑斑的牆壁,半掩半開斑駁的大門,以及充滿滄桑感的石頭宅基與石頭護坡。似乎告訴人們一段黃儒先輩在這裏遷居發展的歷史:黃儒丁氏先民與福建陳埭的本是丁氏一族的淵源。其一世祖節齋公丁謹(1251—1298年)源自蘇州“貨賈於閩泉,卜居泉城”。元末明初,為“遠於法而保其家”,丁氏三世祖、四世祖於元至正末年從泉州城內文山裏避居陳埭,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與當地漢族雜居在一起,“隱伏耕讀其中”,學漢文,習漢禮,承漢俗,得以繁衍生息。至嘉靖三十九年倭冠佔據泉州陳棣,“舉族室廬蕩然俱毀,無有存者”,為求生計,尚賓公自陳埭北遷,輾轉落籍黃儒,為黃儒丁姓始祖。


黃儒新村建成後,上千名村民都搬遷到下面新村,老人説,自己孩子們都去新村居住,農忙時節會回來耕耘一番;每年農曆正月和七月,各一次村裏男女老少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祭祖、拜神、祈福。


他告訴我們,現在村裏常住剩下四個人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如今,舊村原機耕路也硬化了,有時要上街買點生活用品,就叫孩子們送,要想去鎮區(上街)就叫他們來接也挺方便。“空氣清晰,水質好!”老人説他喜歡這裏的山水,不捨得離開。

攬山色坐看日出日落、雲捲雲舒,這麼悠閒生活老者喜歡,我也喜歡。老人似乎聽到我的自言自語,説道:“年輕人是耐不住寂寞的!”


也許老人説的對。與世無爭、歸隱田園的確是古德聖賢者超凡脱世所擁有的境界,不然也不會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先生,在“歸田園”中感嘆人生無法釋懷的處境:田家此樂知者誰?我獨知之歸不早。乞身當及強健時,顧我蹉跎已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