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沂南縣:紅嫂故鄉打造旅遊特色鄉村振興樣板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休閒

沂南縣地處八百里沂蒙腹地,面積1719平方公里,是一代賢相諸葛亮的出生成長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和沂蒙紅嫂精神的誕生地,被稱為“山東小延安”。沂南縣境內山巒疊翠、水碧天藍,沂、汶、蒙三河匯流,竹泉、温泉北方少有,故有“煙水之勝軼於江南”的美譽。目前,全縣先後建成18處A級景區、18個國家和全省旅遊特色村、3個全國最美鄉村、2個鄉村旅遊強鎮,獲評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首批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省旅遊強縣。

近年來,沂南緊緊圍繞全域“宜業宜居宜遊”建設主線,把旅遊業作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系統推進鄉村“五大振興”的戰略性主導產業,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文化特色,突出創新核心地位,推進全域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並以鄉村旅遊領跑鄉村經濟,打造旅遊特色鄉村振興樣板,形成了“紅、綠、古、泉”的獨特鄉土風韻,打造了“山美水美人文美”的全域鄉村旅遊風貌,推動沂南鄉村不斷向“宜居、富民、和諧”邁進。

全面深化改革,激發鄉村旅遊發展活力

高起點規劃,統籌縣域國土空間規劃和功能區佈局,編制了《沂南縣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和十三五、十四五規劃鄉村旅遊專篇,制定了鄉村旅遊、紅色旅遊、文旅融合等7個專項規劃,規劃了“一核、五帶、八大綜合體”全域旅遊佈局,形成了總規專規協調、中長期銜接的規劃指導體系。

抓住“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機遇,出台了《全力推進旅遊業改革創新的實施方案》《金融支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建立了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為召集人的旅遊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探索出了朱家林點狀供地、松山温泉低丘緩坡、新立村集體土地入股等旅遊供地模式,統籌整合產業資金、惠農資金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項目向鄉村旅遊集聚片區集中。近三年,累計實施旅遊發展、環境提升項目30個,整合投入政策資金20億元,保障建設用地0.965萬畝,為全縣旅遊發展提供了強有力、全方位的要素支撐。

黨建引領,打破傳統區劃,創新成立了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紅嫂家鄉旅遊區等5個鄉村旅遊集聚片區黨委,發揮黨組織紐帶作用,實現景區與社區共建共享、企業與村民利益聯結。縣級統籌,設立了5億元的旅遊產業引導基金,成立實體化運作的文旅康養產業專班,組建了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朱家林鄉建集團等國有平台,三年帶動社會投資20億元。建設基地,高標準建設了農創園、雙創學院、朱家林創客公寓等創客創業服務設施,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創業券”專項激勵,吸引燕築生態、初心文創等18個創客團隊和1000多名大學生創客入駐,推出轉化文創產品20餘個,實現經濟效益。

優化發展生態,全力護航鄉村旅遊高質量推進

堅持生態保護修復優先,相繼開展了畜禽養殖專項整治、大氣污染防治、礦山修復治理等18項環境治理行動,系統推進沂汶蒙三河生態治理、清河行動,規劃建設了5條橡膠壩、4處生態濕地、3個攔河閘和袁家口子水庫等40多項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持續開展雨季植樹造林,天氣優良天數、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等指標穩居全市前列。

投資近6億元,建設沂蒙生態大道、紅色旅遊專線等旅遊環線80公里,配套步遊道、騎行遊專道,完善旅遊標識、旅遊廁所、智慧旅遊中心等基礎服務設施,開發主要景區VR全景遊、漫話沂南旅遊地圖、智能語音講解等旅遊智能化平台,開通5條城鄉客運及旅遊公交專線,構建“智慧旅遊”“快旅慢遊”旅遊交通體系。2021年,全長59.6公里的“愛尚沂南、紅色之旅”環線,串聯竹泉村、常山莊2處全國十大最美鄉村和7個旅遊特色村,沿路建設12處休閒驛站、3處觀景平台,獲評2020年度中國“十大最美農村路”。

結合機構和執法體制改革,推動由單純旅遊行業管理向社會綜合管理的轉變,文旅局牽頭,配套成立“文旅綜合執法分隊”“旅遊市場監管分局”“旅遊警察大隊”“旅遊巡回法庭”“文明旅遊辦公室”,建立假日旅遊協調聯動機制、旅遊工作聯席會議等N項制度,從體制和機制上,理順旅遊執法及投訴處理流程,合力維護旅遊市場安全秩序穩定,凝聚起齊抓共管、合力興旅的濃厚氛圍。

聚焦融合創新,打造鄉村旅遊精品

引進山東省泰山領軍人才、上海戲劇學院原院長韓生教授團隊,推出紅色文獻專題史詩情景劇—《沂蒙四季•紅嫂》,沉浸式演繹沂蒙紅色文化。高標準建設《跟着共產黨走》歌曲誕生地紅色片區,這首誕生在沂南縣東高莊的經典革命歌曲,成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晚會《偉大征程》的開場曲目,再次唱響全國。廣泛開展非遺進景區、博物館進景區、地方戲進景區,讓沂蒙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傳統文化和老物件“動”起來“活”起來。

新引建松山温泉康養小鎮、馬術騎士營地、高湖垂釣小鎮等文旅康養產業項目12個,總投資超200億元,推動休閒運動、生態養老、旅居養生等新元素融入旅遊,打造集温泉、康養、醫療、文旅、生態農業等於一體的康養遊目的地,加快傳統旅遊從感受體驗向旅居式康養度假轉變,滿足不同羣體新消費需求。

發揮旅遊業帶一產、強二產、優三產的產業優勢,發展文創玩具、休閒食品、寵物食品等新旅遊產品,拓展農業科普實踐、紅色文化研學、垂釣競技比賽等新旅遊業態,推動沂南旅遊“好吃、好住、好看、好玩、好聽、好學、好買”全要素髮展。

在新元素、新業態催化下,沂南已形成旅遊百億產業集羣,全縣旅遊牀位從2010年的1800張快速增加到2021年的近2萬張,年遊客接待量從不足百萬增加到近千萬人次。以竹泉村、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等為核心的鄉村旅遊項目,搭建起主客共建共享共贏發展平台,2.6萬人依靠旅遊實現增收,125個貧困村整體脱貧,全國紅色旅遊扶貧現場會等先後在沂南召開,“區域化突破、全域化發展、系統化推進”的旅遊助推鄉村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

創新“四種模式”,精準賦能沂南鄉村振興

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強化業態差異互補,做活“系統”“融合”兩篇文章,統籌景區與片區、開發與保護,兼顧企業與產業、集體與村民,區域化推動鄉村振興,系統化推動羣眾角色轉化、就業轉型、收入轉多“三轉”,實現建成一處景區,同步改善一片環境、繁榮一地文化、富裕一方百姓。

以朱家林列入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為契機,秉持三生三美願景、共建共享理念、創新創業本質,充分保護石屋、石路、石塘等傳統風貌,保留原有村莊格局,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修復,綠化荒山2000畝,打造綠道花廊4公里、景觀水系5.4公里,舉辦新鄉村生活節、農耕體驗等農事活動,累計接待研學團隊4萬餘批次、遊客100萬餘人次,獲評全國百佳旅遊目的地。將田園生活體驗、鄉村生活美學融入鄉村旅遊,搭建鄉村振興學院等雙創服務平台,建設主題民宿、茶館醫館、非遺體驗館等沂蒙特色風情項目,引建安德魯水果、柿子嶺理想村、蠶寶寶家庭農場、布拉格香草集市、高湖垂釣小鎮等26個農旅、文旅融合項目,總投資17.8億元。成立31家農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1萬畝,2000餘名原住民參與園區建設、務工、經營就地“三轉”,人均年增收3000元。

立足常山莊沂蒙革命老區中心紅色資源集聚、原汁原味革命堡壘村的獨特稟賦,建設了沂蒙紅嫂紀念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紅色金融紀念館等集紅色教育、紅色研學、影視拍攝、休閒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紅嫂家鄉旅遊區,推出了納軍鞋、唱紅歌、烙支前煎餅等20餘種紅色旅遊業態,開展了黨員幹部與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三同”教育和唱一支紅歌、吃一頓支前飯、寫一段心靈感悟等“六個一”實踐,每年接待前來接受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幹部羣眾2000餘批次、10萬餘人次,承拍了《沂蒙》《鬥牛》等400餘部紅色影視劇,獲評中國研學旅行教育實踐基地、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第三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堅持景區與片區聯動,統籌推進黨性教育基地片區鄉村振興,實施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等項目23個,發展車頭梨、虎崖葡萄等特色農產品,探索出景區務工當職員、土地入股當社員、穿上戲服當演員、售賣產品當店員的“一區帶四員”旅遊富民模式,被世界旅遊聯盟作為減貧案例推廣。2020年,片區內11個村集體收入全部過10萬元。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發掘竹泉村“翠竹、清泉、古村落”的鄉村生態、民俗文化資源,推行景區帶村、村企共建,開發一處新景區、建成一個新社區、建設一片生態區,帶動周邊三山溝等鄉村旅遊開發,每年客流量超100萬,發展農家樂、旅遊民宿、文旅商品經營等商鋪190餘家,500餘村民返回景區,開展編竹筐、紡線織布、傳統婚嫁、古法釀酒等特色文化展演,年人均增收2萬餘元,獲評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省唯一的“逍遙遊”示範點。生態修復、無中生有,紅石寨在禿山頂上建設山水遊樂園,馬泉村發展有機林果改造荒山建設花果山,白沙洲廢棄礦坑上建起石英文化館,周邊村民流轉土地得租金、園區務工掙薪金、入社合作分股金、入園經營得現金,讓昔日的貧瘠荒山實現“一地生四金”。

利用豐富的地熱資源,突出健康養生度假,深度融入智聖文化、養生理念打造智聖湯泉旅遊度假村,建設景觀温泉中心、温泉養生苑、温泉康體中心及水上樂園、温泉漂流等休閒康養項目,嵌入泡浴保健、中醫藥燻蒸、針灸按摩等傳統養生文化元素,全方位提供休閒休養、康復保健、商務會議、餐飲住宿等精細化服務,被推薦為“山東省職工療休養基地”。拓展醫養護理、養老養生等新型康養業態,實施了天河醫養中心、山鄉頤養苑、東湖康養等項目,紮實推進“食安沂南”建設,大力發展健康食品、農產品,推動健康事業與健康產業協同發展,獲評全省醫養結合示範縣、食品安全先進縣。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