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水下設備“遊”向消費者
在浙江淳安千島湖,旅行紀錄片導演阿倫團隊成員在手機上查看國產品牌水下無人機傳回的畫面。 受訪者供圖
消費者使用深之藍水下助推器潛水。 品牌方供圖
臻迪公司開發的水下潛航器“小海鰩”。 品牌方供圖
有人對海底世界充滿好奇,卻又對水體充滿恐懼而不敢入水;有人想潛入海中卻被昂貴又笨重的水下裝備攔住去路……如何讓更多普通人體驗海洋的樂趣?
有這樣一羣科創企業,其研發製造的水下無人機、水下助推器、探魚無人機等水下智能產品,成為人們的“眼”“鰭”和“雷達”,幫助人們觀察水下景觀、水中暢遊以及定位魚羣。
“遊”向更多人
“牆!牆!牆!”“對,排列非常整齊,是還沒倒塌的一堵牆。”
探照燈照射之下,保存完好的磚體城牆在鏡頭裏出現,它深深紮根在湖底,赫然屹立水中。遊艇上,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察看城牆狀況。這是旅行紀錄片導演“在遠方的阿倫”和一支專業水下探索團隊尋找浙江淳安千島湖水下古城的畫面。
據悉,此次下潛深度最深達30米左右。每逢夏季,這裏水體渾濁,湖底情況複雜,團隊用幾台潛拍無人機取代人力。以往,攝影師必須攜帶設備下水。阿倫説,這對拍攝者的攝影能力、潛水資質和設備性能都是考驗。潛拍無人機解決了這個難題:它是一種水下智能設備,與空中無人機操作方法相似,只需在陸地上遠程操控設備,就能實時瞭解水下狀況。
不僅潛拍無人機,水下助推器、智能浮板、遙控探魚器及機械臂、防纏繞繩、防水手機殼等水下設備及配件也在為普通用户探索水下世界提供助力。
據瞭解,水下機器人工業化進程始於上世紀60年代,主要用於軍事、科研和工業場景。近些年隨着通信、傳輸、交互、算法等技術水平提高,水下機器人越發智能、輕便,逐漸進入普通消費者視野。
進入這一賽道的中國企業,成立時間基本都在10年之內。年輕品牌如何快速獲得消費者青睞?採訪中,幾家品牌創始人有一個共識:誰能抓住用户需求點,想其所想甚至比用户多想一步,誰就能打開市場。
深圳潛行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常務副總裁周長根説:“潛水愛好者希望ROV(水下機器人)能下潛深海,水下攝影師希望ROV拍出4K超高清視頻,野釣愛好者希望ROV替自己看清水下魚羣。綜合多方需求,就有了初代產品Gladius(潛鮫)系列。”
目前最新的Gladius Mini S水下無人機可下潛100米,內置4K/1200萬像素EIS防抖相機,還新增配件掛載功能。另一款針對釣魚愛好者的可視探魚無人機“潛鱘F1”,不僅能夠尋找釣點,觀察水下地形、環境和魚層分佈,還有1080P全高清攝像機和紅外夜拍功能,便於實時拍攝和直播釣魚過程,並滿足夜釣需求。
深之藍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讓水下智能設備“遊”到尋常百姓家。在深之藍創始人魏建倉眼中,傳統潛水設備昂貴又笨重,“想讓更多普通人體驗潛水樂趣,必須讓設備簡單化、價格平民化”。對於想嘗試卻不會、不敢下水的人而言,“游泳浮板不少,但缺乏有動力的浮板”。兩種細分場景促使深之藍研發了水下助推器和動力浮板。
智能機器人公司臻迪集團相關負責人説:“我們當時的思路是以用户需求結合技術,做出差異化,本着‘與其更好,不如不同’的競爭策略着手研發。”2017年臻迪上市了全球首個量產的水下消費級機器人——PowerRay小海鰩水下潛航器,此後又接連推出探魚器和水面無人艇;2021年該公司推出電動衝浪板“小鯊魚”,這是全球速度最快、航時最長的電動衝浪板,為更多人帶來衝浪的快樂。
“遊”得更快更久
用户的快樂背後,有着科研人員的艱辛付出。
“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兩種環境中的電機技術完全不一樣,槳葉旋翼等設計也有很大變化。”臻迪相關負責人表示,“另外還要解決海水腐蝕、防水密封等問題,而密封又分為動密封和靜密封,這些技術上的‘坑’都得蹚一遍。”為解決產品動密封問題,確保產品長時間運行可靠性,臻迪安排了上百組方案對比驗證,測試環境包括海水、淡水、砂石環境、高低温等各種條件,累計測試達數千小時。
設備“下水”後,如何“遊”起來?魏建倉坦言:“創業初期,國內水下機器人行業遠遠落後于海洋強國,水下推進器等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他以一個螺旋槳一樣的小小設備舉例:“這是消費級水下推進器的核心部件,也是所有水下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國內起步晚了50年左右,一直被人家‘卡脖子’。”後來深之藍打造出中國首款自主研製的水下推進器,在相同功率下,推力比國外產品提升20%以上。
如何“遊”得快、“遊”得久?“團隊製作出6種電機、7種螺旋槳,進行126次交叉試驗,最終匹配到最佳動力組合。”魏建倉説,在材質上,大膽採用涉水產品中罕見的EVA軟質形變材料、硬質塑膠結合技術,經試驗找到兩種材質的最佳契合點,使設備底部觸水面順滑圓潤,最大程度降低水中阻力,科學配置了重力和浮力。
依靠普通的螺旋槳動力,水下續航時間短,頻繁更換電池會大大影響消費者體驗。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解決辦法,是參考仿生學和流體力學相關原理進行研發。據瞭解,該公司的水下攝影機器魚BIKI,憑藉仿生魚尾提供的動力和流線型機體設計,大大增強了動能利用率,延長了水下續航時間。
然而,破解這些關卡,只是邁出了水下智能設備製造的一小步,設備能否像水下生物一樣“來去自遊”、行動“無死角”?潛行創新首席執行官兼總工程師張洵告訴記者,潛行創新推出的8推進器矢量佈局就實現了這一功能,令水下無人機“前後左右上下”全方位運動,還能360度靈活移動。研發中,團隊先提出了7推進器佈局方案,但是遇到諸如機體姿態不穩定、機身抖動嚴重、飛控開發困難多等穩定性問題。後來通過文獻研究、理論計算、運動仿真模擬,改為8推進器全矢量對稱佈局。張洵稱“這是全球性的技術突破”。
在周長根看來,研製產品之外,推進水下硬件產業鏈的完善和快速發展也格外重要,“2016年前後我們做市場調研,發現一家美國企業嘗試研發一款水下無人機,但因為產業鏈不完備無法實現量產。”無法量產,直接導致產品製造成本和單台售價過高,普通消費者難以接受。為此,潛行創新帶領產業上下游企業一起參與水下核心部件和非標件的研製生產,發展供應鏈企業研發能力,共同助力打造水下智能硬件生產的全生態。
市場前景廣闊
去年一檔國外電視劇火爆全球,大結局部分,男主角藉助一款水下助推器逃離危險,該產品就來自中國製造。其實不僅在電視劇中,現今很多海外水下紀錄片、海洋環保教育片以及水下娛樂直播活動,也多半使用中國製造的水下無人機,一定程度上説明國產水下智能設備海外市場接受度明顯大於國內的現狀。
數據也證明了這一事實。深之藍消費級產品線近九成業績源於出口,現已銷往海外70多個國家和地區。潛行創新亦有90%產品外銷,範圍涵蓋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出貨量超過1萬台,2020年達到3萬台。
是否考慮國內消費市場?周長根認為,長期來看,國內市場是一片藍海,可以深入開拓挖掘,並通過國外市場的推廣進一步帶動國內銷售。水下智能設備研發和生產商深圳市吉影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指出,現在國內用户消費習慣仍有待培養,因此先瞄準經常和水環境接觸的羣體,如户外水具代理商以及潛水俱樂部、遊艇俱樂部等,向消費者提供儘可能多接觸和使用產品的機會。
據中國潛水運動協會統計,在海南三亞,每年潛水愛好者數量保持30%以上的增速。此外,受全球疫情影響,過去相當一部分出境潛水的消費人羣陸續迴流國內。這些都為水下智能設備打開更廣闊市場提供了可能。
從消費端看,用户也想看到功能更豐富的產品問世。阿倫最盼望潛拍無人機像航拍無人機一樣搭載雲台,“雲台可以輔助攝像頭旋轉,比如這次無人機在水下城牆和斷壁殘垣中游走,如果我想給右邊一個特寫鏡頭,轉動的是整個機身,而不單是攝像頭,這樣略顯笨拙”。
“另外,在水下燈光的照明亮度、廣度以及畫質上,我認為都還有提升空間。”阿倫希望潛拍無人機能與VR更好結合起來,帶給消費者更真實的體驗,“當你戴上VR眼鏡會如臨其境,像在水中暢遊。這種樂趣是觀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的平面影像無法比擬的。”如何繼續精雕細琢產品、迎合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是市場留給國產水下智能設備企業的一道大題,也是消費者對於中國“智”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