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白社”(左起):張振鐸、潘天壽、諸聞韻、張書旂、吳茀之

“白社”誕生 着眼於學術

20世紀30年代我國藝術家結社盛行,1935年僅上海一地便達80個之多,其中又以書畫羣體為最。這一時期書畫家結社與古代的文人雅集有其一定的淵源關係,但又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這就是受到近代工商業經濟大潮的影響,多數社團畫會的作用較多地在於發揮經濟功能,制定畫家潤例,促使書畫流通買賣,於研究學術、切磋技藝反倒有些顧不上了。尤其在上海,許多書畫家入會賴以生存,所以常常一人跨幾個畫會,以此來提高經濟效益。在如許畫會之中,“白社”國畫研究會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他們沒有把精力用於經營銷售字畫,卻真正着眼於學術。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潘天壽  蓬勃盎然

“白社”高材生

“白社”國畫研究會是潘天壽先生倡導的,1932年成立時成員諸聞韻、潘天壽、吳茀之、張書旂、張振鐸共五位,分別為上海美專、國立杭州藝專、中央大學藝術系及新華藝專的教師,至1937年抗戰爆發結束活動。五年裏先後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開過五次畫展,出過兩本《白社畫集》。第三次畫展以後成員增加朱屺瞻、諸樂三、姜丹書、潘韞華、郭沫文,共十人。日後白社成員中,除了最後兩位寡聞,其他可以説全是名家,好幾位稱得上是藝術大師,白社成材率之高足以讓人刮目相看。如今美協、畫院甚多,卻難出大師,白社作為個案該有所啓迪。5人間有着師生關係,潘天壽、諸聞韻是另3位在上海美專就讀時的老師。相對來説,大家志同道合,畫風相近。重書畫創作,又重畫論、畫史、金石書法、詩文研究。他們努力繼承文人畫的優秀傳統,主張以“揚州畫派”的革新精神從事中國畫創作。各人修養都不錯,又十分注意獨創性,創自己的風格。“白社”留傳下來的資料較少,但從散見的片言隻語可見,當時在社會上也許名氣不算大,但其相當務實。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潘天壽  指墨魚樂圖

“白社”特點之一

他們定期研討畫藝,觀摩作品,每年每人交精品20幅,既努力國畫創作又選定課題研究,定期交研究成果,每個人的積極性幾乎發揮到極致。發起人潘天壽説得比較平緩:“大家都是以教書為業,勿生惰性,每週上完課後,就無所事事,閒散起來,讓寶貴的時間白白空過,深感可惜。”(見張振鐸《憶壽師》)但因為志同道合,成員入社都自覺從嚴要求。如吳茀之在此後“每天從事國畫創作、學習研究和美術教育,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為自己作了八個方面長遠打算:“

堅持作畫宗旨:取經多方,融會貫通,自出新意。

擴大畫題:人物十三題,走獸九個題,山水七個題,花卉二十一個題,禽鳥十二個題,蔬果八個題,鱗介五個題,昆蟲五個題,博古三個題。共計八十六個題,保證質量,按時完成。

技法探討,力求筆墨當隨時代。

書法日課,不容間斷。臨馬鳴寺碑、鍾繇、黃山谷、傅青主等歷代碑帖。

‘外師造化’,遊黃山、温州、麗水、浦江等地。

理論研究和詩文修養。編寫《中國畫概論》上編完成。撰《畫微隨感錄》一冊。詩好唐李白、杜甫、王維,宋陸游等。取法恬淡而富有韻致一路。勤於吟詠,將部分詩稿,錄於《畫中詩》冊,共收280餘首詩。同仁筆會,課堂示範。

成立‘吳溪國畫函授室’,訂函授簡約十二條,收江浙一帶學生九名,培養業餘美術人才。”(摘自張嶽健《吳茀之》傳)規劃細密,內容全面,措施落實,令人膺服。白社對於成員個人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張書旂  牡丹雙鳥圖

“白社”特點之二

同仁研討,直言不諱,一掃慣常以寒暄捧場為主的風氣。如,關於張書旂畫上常用白粉問題,被人稱為“白粉主義”,同仁間就有批評意見,張書旂本人則據理申辯。當然也有人認為潘天壽、張振鐸的畫有“霸氣”,而他們則認為這是骨氣,不改初衷。儘管事後各自都按自己的性情發展,但同仁所提的意見,從反方給與的告誡不同程度地起了作用。譬如,張書旂雖然因市場所需仍用白粉較多,但他心裏是明白的。他甚至戲稱,“你們為的是身後之名,我為的是身前之樂。”的確,每次展覽只有張書旂的畫會售罄,他的畫雅俗共賞,擁有眾多的“粉絲”。後來他畫巨幅《百鴿圖》賀贈羅斯福連任美國總統,海內外聲譽鵲起。吳茀之初期學吳昌碩太像,白社同仁贊成經亨頤先生的觀點,認為有“昌氣”不好,後來吳茀之取經多方,發揮獨創精神,自立門户,終於以豐潤剛健、婀娜多姿的風格而獨樹一幟。

“白社”特點之三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因為該社成員均是高等學校的藝術園丁,他們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堅持“藝以人傳”。中國畫歷來講究格調、意境,講究人品、畫品,白社在這方面相當重視。幾十年後我們在蒐集資料,向他們學生輩調研時,總會聽到對他們品德方面不竭的讚譽,感受到那種深深的敬仰之情。他們把畫好國畫,教好學生,當成自己肩上的歷史使命,他們有志於振興民族繪畫以振興民族精神,這一點現在的藝術院校恐怕就大大不如了,也許當時國家境況有別。尤其是潘天壽後來任國立藝專校長、浙江美院院長,張振鐸擔任湖北藝術學院副院長,他們早年的那種藝術精神依然在起作用。除了諸聞韻、張書旂早逝外,潘、吳、張三位後來都是省以上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美協主席等等。白社是他們學藝的起步階段,他們許多好習慣也是那時候養成的。譬如為了相互督促,社規中甚至有一條,限期必須交作業,過期不交者罰款一元。幾十年過去了,1985年張振鐸老人接受採訪還説到,當年張書旂被罰款過。後來他們幾位説到做到,沒有拖拉作風,恐怕與此有些關係。張振鐸入白社時才虛齡25歲,已任上海新華藝專教授,張書旂是他堂侄已經32歲。在學術爭論中張振鐸不多説話,可以想見多少有點少年老成,成熟較早。抗戰時期,他與潘天壽、吳茀之三位白社同仁隨國立藝專遷內地教學,在呈貢安江村同住一室,被譽為文人相親的榜樣,一時傳為佳話。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張書旂  竹枝鳴禽

       

作品欣賞

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自署阿壽、壽者。現代畫家、教育家。浙江寧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教於經亨頤、李叔同等人。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後取法石濤、八大,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潘天壽作品

諸聞韻(1895—1939),字汶隱,別署天目山民,浙江孝豐鶴鹿溪(今安吉塘浦鄉)人。幼承家學,能書善畫。吳昌碩外甥,早年居上海,在吳昌碩家任家庭教師,與弟諸樂三均為吳嫡傳弟子,擅長詩、書、畫、印,堪稱四絕,譽滿海內外。能詩,工寫花卉、翎毛,間作走獸、山水、人物、壽佛,尤長於墨竹,瀟灑清逸,涉筆成趣。畢業於上海美專,曾留校任教。歷任上海、新華、昌明等藝術專門學校中國畫系教授、系主任,後任國立中央大學藝教系和國立藝專(中國美術學院前身)中國畫系教授。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諸聞韻作品

吳茀之(1900-1977),中國花鳥畫大師,現代浙派中國畫首領人物。初名士綏,改名溪(溪),以字行,號溪子,別署廣明畸士,又號逸道人。浙江省浦江縣前吳鄉前吳村人。吳茀之的寫生觀及其對花鳥畫的理念,是以革新與個人品格為根基的,體現出關照自然、高逸靈秀的人文情懷。吳先生擅長寫意花鳥,間作山水、人物,亦自氣格不凡。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吳弗之作品

張書旂(1900—1957)原名世忠,字書旂,號南京曉莊、七爐居。浙江浦江禮張村人。其花鳥,取法於任伯年,作花鳥喜用白粉調和色墨,畫面典雅明麗,頗具現代感。又得高劍父與呂鳳子親授,形成色、粉與筆墨兼施的清新流麗畫風而獨標一格,與徐悲鴻、柳子谷有“金陵三傑”(金陵三畫家)之稱。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張書旂  桃花雙鴿

張振鐸(1908.9—1989.4),原名鼎生,字聞天,浙江浦江人。他治學勤奮,襟懷坦蕩,植根生活,勇於創新,以繼承和發展國畫事業、培養美術人才為己任,數十年如一日。師承山陰畫派,早年受業於經亨頤、呂鳳子、潘天壽等。善於博取眾家之長,作畫簡逸粗獷,蒼勁渾厚,風格獨特,李可染稱之為“南張北李(李苦禪)”。其藝術創作生涯縱貫上世紀20年代至80年代,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創作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為我國畫界公認和推崇。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張振鐸 1978年作 山花爛漫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張振鐸 花鳥畫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張振鐸 癸未(1943年)作 秋味圖 鏡心 紙本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張振鐸 佛窟秋光 立軸 設色紙本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張振鐸 1943年作 竹雀圖 鏡心 紙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47 字。

轉載請註明: 白社:真正着眼於學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