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晁星
2022年服貿會日前閉幕。5天多的會期,128場專題論壇、65場推介洽談,線下線上參展企業上萬家,達成各類成果1339個……參展參會企業數量、國際化程度、成交規模和觀眾人數均超過上屆水平。
共赴這場“北京之約”,“收穫”是各展商提及最多的詞。這份“收穫”,除了到手的訂單,還有合作的機會和前行的信心。一段時期以來,全球疫情依然嚴峻、國際交流持續受阻、世界經濟復甦脆弱、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嚴重影響着各方發展預期,而服貿會逆勢上揚的開放程度及參與熱情,着實令人眼前一亮。阿聯酋、瑞士等10個國家首次以國家名義設展,以國家或國際組織總部名義設展辦會的數量比上屆增加13個;“一會兩館”規模擴容,現代化服貿會場館與工業遺址、北京冬奧會滑雪大跳台相映生輝;公眾開放日熱鬧非凡,市民遊客爭相體驗裸眼3D、全息投影、地理遙感探測等科技感十足的新技術新場景……老友新朋紛至沓來,“福燕”展翅活力滿滿,展現了開放中國的實力和引力,也為全球合作共贏注入信心。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亦是服貿會最突出的特色。從2012年至2019年的六屆“京交會”,到2020年以來的“服貿會”,這十年,是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十年,也是我國對外開放不斷與時俱進、順應全球經濟發展大勢的十年。十年間,“中國服務”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成為產業轉型、促進就業、拉動消費的新引擎,以及中國擴大開放、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着力點。十年間,中國對全球服務進口增長貢獻率不斷提升,疫情之下中國經濟率先突圍,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市場和營商環境。可以説,服貿會十年樹起了一個個開放路標,給互利共贏、開拓進取留下諸多啓示。
求合作才能促發展。近些年,個別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大有抬頭之勢,一系列“築牆”“脱鈎”之舉,威脅着本就脆弱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但“回頭浪”擋不住歷史潮流,全球化依舊是當前最有價值的戰略選擇。尤其是在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的當下,種種複雜國際問題的應對,都不是一國之力所能完成。正如有參會企業家所言,“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合作。”服貿會參展企業國際化率、世界500強佔比一屆比一屆高,印證的正是這般樸素願望。以服貿會等重大國際經貿活動為媒,一邊做大市場“蛋糕”,一邊傳遞同舟共濟的價值理念、討論利在長遠的發展思路、尋求互利互惠的公約數,這是開放包容共克時艱的中國擔當,也是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維的全球選擇。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是歷次重大危機後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甦的關鍵。個別國家大肆編織科技鐵幕、加碼技術封鎖,執意打造所謂“小院高牆”“平行體系”,既違背科技創新規律,也損害全球共同利益。“創新需要‘開窗’,而非‘建牆’”,服貿會等全球展會更像是中國為全球創新打開的“一扇窗”,大小展館裏,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未來技術”讓人大開眼界,可謂是全球企業“炫技”的大舞台。在創新主題的引領下,搭建更多“橋樑”,最大限度賦能創新合作和產業轉化,促進創新成果互惠共享,正是對時代呼喚、各界呼聲的務實回應。
“錯過了中國,就錯過了世界”,這是國際人士投資興業的共識,亦是對中國行動的真實反饋。立己達人、兼善天下,中國人深知“獨行快,眾行遠”的道理,始終在為各國提供廣闊的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和增長機遇,也始終是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行動派。今年1-7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7.3%;今年上半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達6.3萬億元,同比增長17.8%……事實充分證明,保持穩定向前的中國,就是全球發展的最大確定性,“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絕非虛言。而北京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近些年更以服貿會為契機,以“兩區”建設為抓手,實現服務貿易規模和質量雙提升,成為世界開放合作投資的熱土。某種程度上,繼續在前沿領域有所作為,用好政策機遇,打造前沿平台,堅定世界對開放中國的信心,也是大國首都的責任與擔當。
放眼望去,陰霾逆流恐怕一時不會消散。但正像北京雨燕每年在遷徙中飛越30多個國家、往返行程近3萬公里展現的旺盛生命力一樣,各國只有堅持開放合作、久久為功,才能打開通往繁榮發展的機遇之門。打造永不落幕的“服貿會”,輸出更多“中國經驗”“北京方案”,定能讓受到重重挑戰的世界,持續聽到復甦的最強音和希望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