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八路軍為之浴血,與《四庫全書》《永樂大典》並列的傳世國寶,新現19米孤本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休閒

一卷歷經近千年風雨保存下來的孤本《趙城金藏》12月1日亮相上海圖書館“《趙城金藏》最新發現經卷暨唐宋重要佛教典籍特展”,引發學界關注。多位聞訊趕來的學者感慨,學界都在尋求新材料,這是難得一見的發現。

《趙城金藏》是我國在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開寶藏》的覆刻本,共計6980卷,今存4000餘卷,全世界只此一部,被譽為“天壤間的孤本秘籍”,因其刻版於宋金時期、1933年首次被發現于山西趙城廣勝寺而得名。1942年,抗日戰爭的炮火中,八路軍從“虎口之下”搶運《趙城金藏》,使得國寶免遭日寇洗劫。新中國成立後,《趙城金藏》成為國家主持的大型古籍整修項目,與《四庫全書》《敦煌遺書》《永樂大典》並稱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原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曾言:“《趙城金藏》已超越‘國寶’,屬於世界文化遺產。”

在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李際寧的考察中,現存全世界公共收藏的《趙城金藏》算下來不到4900卷。“過去中國國家圖書館正式編號的是4813件,最近庫房裏收藏的兩件殘本也相繼編號;除國圖以外,上海圖書館藏12件,北京大學藏7件,上海博物館藏1件,廣西博物館藏2件,崇善寺藏2卷,中國台灣藏3件,另外日本各大博物館和高校圖書館等藏有40多件;德國的巴伐利亞圖書館還有1件。”

新發現的《趙城金藏》孤本為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此卷長達19米,蒙元時期原紙、燕尾收尾、品相完好,從經名、版片號、帙號來看,可與國家圖書館所藏《趙城金藏》中的妙法蓮華經文句卷二、卷五,北京大學所藏卷三相連,成為增補、研究《趙城金藏》的重要文獻。展覽開幕當天,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劉元春、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唐忠毛、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啓元以學術沙龍的形式為參觀者解讀《趙城金藏》的學術文化價值。

《趙城金藏》在亂世下得以保存,歷經曲折。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近日播出的紀錄片《炮火下的國寶》講述了《趙城金藏》的傳奇故事。刻印於宋代的《開寶藏》是我國第一部雕版印刷的大藏經,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木刻大叢書,目前在全世界僅存12卷,外加一塊殘片。由於《開寶藏》幾乎失傳,與《開寶藏》“血緣”關係最近且保存相對完備的《趙城金藏》的價值不言而喻。

上世紀30年代《趙城金藏》被發現後,引起日本各方覬覦。最早,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願出資購買,遭拒後仍不死心,陸續派遣僧人遊説廣勝寺,試圖高價購買。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軍人開始蓄謀掠奪《趙城金藏》。戰火中,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命太嶽區八路軍連夜秘密搶運,“人在經卷在,與經卷共存亡”。新中國成立後,又歷時十多年於1965年完成了這部煌煌巨帙的修復。國家圖書館發展研究院原院長李致忠認為,在戰爭年代,黨中央對《趙城金藏》的保護政策使得它帶有“紅色基因”,這是其他文物不能相比的。“若非中國共產黨在戰爭年代依舊專注保護文物,就不會有《趙城金藏》的傳奇今生。”

為何會有新發現的經卷?李致忠猜測,很有可能是在轉移運輸的過程中遺失的,“當時,戰士們拿牀單當包袱皮,把經卷背在背上,難免會散出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副所長張新鷹認為,《趙城金藏》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還體現在它對於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意義。蒙元時期,與《趙城金藏》同一版本的一部《金藏》印本曾被八思巴帶到西藏薩迦寺保藏,忽必烈也將其印賜“西域歸化諸邦”,其殘片上世紀在新疆不同地點有所發現。這些事實進一步説明了《趙城金藏》所代表的漢語佛教典籍在當時多民族統一國家信仰版圖中的地位。

“《趙城金藏》不僅是我們能看到現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佛教大藏經,還涉及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音韻、天文、地理、歷算、醫學、建築、繪畫、科技、民族、社會、中外關係等諸多領域,是通過中國先進發明技術雕版印刷完成的百科全書的鼻祖。”榮寶齋典籍部專家李林昊感慨,上世紀30年代,《趙城金藏》在山西趙城廣勝寺被發現,與兩個上海人密切相關,一位是範成法師,一位是學者蔣唯心。“如今,攜帶新發現的《趙城金藏》孤本回到上海,我們感到非常榮幸。”

據悉,這一卷新發現的19米《趙城金藏》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榮寶齋出版社將出版單行本畫冊,並以雕版印刷技藝復刻該經卷。該經卷將歸屬何方,令學界關注。

日前在國家圖書館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原館長翁連溪呼籲,“(《趙城金藏》)不管出現哪一卷,出來一卷就是國寶。最好能回到國家機構,如果是私人收藏也希望將來捐給國家機構,這對於古籍文物的保護實在非常重要。”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施晨露 攝

來源: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