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烈火中永生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他們在烈火中永生

重慶歌樂山雕塑。 影像中國

他們在烈火中永生

重慶歌樂山渣滓洞。 影像中國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雲天外。喚醒百花齊開放,高歌歡慶新春來、新春來。

——歌曲《紅梅贊》

人們還崇敬着江姐嗎?還會為小蘿蔔頭落淚嗎?今天的年輕人還能理解紅巖英烈無悔的犧牲與奉獻嗎?

答案是肯定的。

一本《紅巖》,是新中國幾代人共同的文化記憶。來到重慶,誰不想去紅巖看看呢?2018年到2020年,有2390萬人次來重慶看紅巖、憶紅巖。紅巖,依然是國內人氣最高的紅色景點之一。

歌樂山上

一支鉛筆與一面紅旗

重慶被稱為山城,大山名山數不勝數,然而最知名的還屬歌樂山。這裏山林茂密、綠意盎然,還有清泉蜿蜒流過,被稱作重慶主城的“綠肺”。但歌樂山享譽國內的名氣和榮譽,是源於70年前的那一場慘烈犧牲。

行至歌樂山山腰,便能看到白公館了,這裏地形險要而隱蔽,原是四川軍閥白駒的郊外別墅,後被改為軍統本部的看守所。十餘間住房成了牢房,地下儲藏室成了地牢,防空洞成了專門審訊拷打革命者的刑訊洞。

這裏的大門終年關閉,只留了一扇側門供人進出。在這座緊閉的監牢內,發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人人都知道的小蘿蔔頭,原名宋振中,父母親都是地下黨員。1941年,才8個月大的他隨父母被抓,從此被囚白公館。由於缺乏營養,他長得頭大身小,難友們都親切地叫他“小蘿蔔頭”。他利用年齡小,相對自由的條件為難友們傳信、遞字條,深得大家的喜愛。8歲過生日的時候,獄友黃顯聲將軍送給他一支紅藍顏色的鉛筆,他一直捨不得用。新中國成立後人們挖出他的遺體,小手裏還緊緊握着這支鉛筆。

1949年10月1日,重慶尚未解放,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白公館。關押在同一間牢房的羅廣斌、丁地平、陳然、王樸、劉國鋕5人激動萬分,商議做一面自己的五星紅旗,等解放的那天打着紅旗衝出去迎接勝利。他們拿出一牀紅色的被面,幾張黃草紙,通過自己的想象做好紅旗,把它藏在了地板下面,還創作了一首詩“我們也有一面五星紅旗”。在當年11月27日,除羅廣斌、毛曉初策反看守成功脱險,其他人都倒在了黎明前。

渣滓洞看守所,距離白公館不算遠。這裏原本是一個小煤窯,廢渣很多,所以被叫做渣滓洞煤窯。1943年,軍統特務看上了此地的特殊地形,將其改為看守所,關押白公館遷移來的“政治犯”。

紅巖小説中“江姐”江雪琴的原型江竹筠,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入獄後,就一直被關押在這裏。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江姐始終咬緊着牙關。她被一無所獲惱羞成怒的敵人秘密殺害時,年僅29歲。

11月27日,離重慶解放只有3天,國民黨反動派對關押在白公館、渣滓洞的革命者實行集體大屠殺。180餘人殉難,僅15人脱險。這些烈士挺過無數非人的折磨,至死都不曾出賣組織、投靠敵人。

歌樂山不曾言語,人們卻記住了這一句話:“他們在烈火中永生。”

紅色三巖

紅石頭有了新含義

紅巖本是一處地名,位於嘉陵江邊。這裏的地質結構主要由侏羅紀紅色頁岩組成,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邊的山嘴,因此又叫紅巖嘴。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在重慶成立。因為城區住房不夠,在日機轟炸下很不安全,就搬到了這裏,門牌號為紅巖嘴13號。

紅巖,普普通通的紅石頭,從此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

驅車轉過幾個山彎,來到紅巖村52號,半山上的紅巖革命紀念館巍然映入眼簾。這座紀念館外形就像一塊巨大的紅色岩石,象徵着紅巖英烈們的堅毅、勇敢、不屈……

紀念館二層是常設展覽“千秋紅巖—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陳列”。2400平方米的展廳內,包括“共赴國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霧都明燈—中共中央南方局駐足紅巖”等10個部分,展出了600多張珍貴歷史照片和300多件展品。

“在那個時代,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都被紅巖吸引而來。他們追求的絕不是物質享受。當年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條件極其艱苦:吃的方面,水要到兩公里外去挑,蔬菜全靠自己種,葷腥一個月難見一次;穿的方面,抗戰八年每個人只發了兩套粗布單軍裝。”講解員黃真彥介紹,展出的這套米黃色小西裝、藏青色中長裙,今天看來非常樸素了,在那個時候是紅巖所有女同志們唯一高檔的“公用禮服”。

紅巖、曾家巖、虎頭巖,被合稱為“紅色三巖”。虎頭巖便是《新華日報》總館所在地。《新華日報》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唯一公開出版的機關報,有着“新華方面軍”的美稱。在紅巖革命紀念館展廳內有一台印刷機,便是當年印製《新華日報》的機器,它都被反動派“逮捕”“扣押”過。現在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也是紅巖革命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曾家巖50號,它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總建築面積882平方米。1939年鄧穎超以周恩來的名義轉租了一、三層和二層東側的幾間房屋,對外稱“周公館”,作為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在城內的主要辦公點。

紅巖、曾家巖、虎頭巖,都少不了特務的監視、敵人的破壞。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中,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壯大和鞏固而不懈努力。

目前,重慶正整合“紅色三巖”革命遺址,規劃建設佔地面積50.5萬平方米的紅巖文化公園。

今日紅巖

依然閃爍着不朽光輝

“紅巖精神包含了奮鬥、奉獻、堅強等優秀品質,是一種活生生的理念。我們從來沒有把它掛起來憑弔追憶,而是提煉成為當代人可以學習借鑑的成長養分。紅巖的故事,放到時代的洪流中去看,依然閃爍着不朽光輝。”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馬奇柯説,去年,他們打造了紅巖特色思政課“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紅巖革命故事展演”劇目,由博物館工作人員自編自導自演,去年9月在重慶大學首演以來,收到北京、湖北、貴州等多地高校邀請,展演近百場。“我留意過,現場有太多人熱淚盈眶。”馬奇柯説。

去年,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開展了一次特別的“尋找紅巖發聲人”活動。紅巖文化愛好者通過官方網站和電話報名,以自己的角度和感受,講述紅巖故事。其中的優秀作品在廣播電台和網站轉播,報名者人數遠超預期,涵蓋了各個年齡層次。“這説明紅巖的魅力依然是全方位的,所有年齡段的觀眾都可以體會,併發自內心地去熱愛。”馬奇柯説。

藉助新的傳播媒介,紅巖故事也在不斷翻新講述方式。移動博物館、微型博物館、“24小時博物館”等傳播形式將陸續登台。

在紅巖革命紀念館的數字體驗廳裏,3D影像和VR技術已經實現應用,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感受1938年的山城。戴上眼鏡,眼前是青磚黑瓦的破舊城市,水面上有小舟駛過,耳旁有市井之聲。舒緩節奏突變,防空警報大作,幾聲轟響之後,民房在火光中變成廢墟……

展品巨型油畫《周恩來和他的朋友們》也有了新的“數字版”:一面7.2米寬、1.4米高的數字屏。“點擊屏幕,手指處的人物簡介、照片和歷史故事就跳了出來,帶來沉浸式觀展體驗。”黃真彥説,在此處停留的遊客最多,時間也最長。

在恆温恆濕的保管室內,工作人員正戴着塑膠手套,歸檔整理着一件件珍貴的紅巖文物。“我館藏品超過10萬件,其中有3608件珍貴文物。”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研究館員徐康介紹,這些紅巖珍品講述的,都是可歌可泣的故事—

有江姐(江竹筠)得知丈夫犧牲後的家信,她説:“你別為我太難過。我知道,我該怎麼樣子的活着……我記得不知是誰説過:‘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裏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

有周恩來同志“皖南事變”後寫的一封鬥志昂揚的信:“我們大家並不以此為煩惱……同志都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不要急,偉大的時代長得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05日 06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66 字。

轉載請註明: 他們在烈火中永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