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囡從杭州寄來的月餅,你也來嚐嚐。”近日,天台縣三州鄉道士巖村賀大媽一邊喜滋滋地吃着月餅,一邊開心地與鄰居打招呼。
説一口方言的賀大媽,話語中夾雜着濃厚的鄰縣口音。這個山村離鄉里有近20里路,到縣城有60來里路。以前要買點啥,村小店可供選擇極少。如今,只要點點手機屏幕,裝着日用品的包裹就被直接送進村裏。村裏的土特產,也隨着快遞網絡飛向四面八方。
兩年多來,天台統籌推進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謀劃打通快遞進村“最後一公里”。從縣城到平原鄉鎮,從鄉鎮到各個村落,全縣不斷補齊、織密快遞網絡,暢通城鄉快遞物流雙循環,農民網購熱情高,農村消費潛力得到有效釋放。
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近十幾年來,天台快遞業異軍突起,高歌猛進。而天台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快遞進村難。
難在哪?最突出表現在快遞運營成本高、極難盈利上。如何讓農村快遞既“進得去”又“穩得住”,天台縣將此作為一道民生難題來破解。
天台啓動快遞業非公黨建工作,建立快遞物流行業黨委,以黨建引領推進快遞進村。在建強基本單元的基礎上,縣裏投入600萬元專項資金,項目化推進快遞進村工作。
各方聚力破難,問題迎刃而解。全縣整合郵政公司、快遞物流企業等現有配送資源,依託縣鄉村黨羣服務中心,系統建成了“1+12+X”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即1個縣級電商快遞物流倉配中心、12個鄉鎮電商快遞物流配送中心及374個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形成“一縣一倉配、一鄉(鎮)一中心、一村一站點”農村電子商務快遞物流服務網絡,實現鄉鎮、村快遞服務覆蓋率100%。
在雷峯鄉黃家塘村,村口小店便是“共富驛站”。每天,各快遞企業發到村裏的包裹都通過驛站落地。該縣選擇像黃家塘村這樣相對交通位置好、業務輻射能力強的點位,在全縣建起了84個村級“共富驛站”標準末端網點。
“驛站是收寄體系的重要組成。”縣郵管局負責人謝善慶説,村民既能取包裹,又能寄包裹,使得“紅色郵路”更加穩固。
早先取包裹要到山下的棲霞村,要走幾公里路,桐柏村村民王欽民年紀大了,感到不太方便。去年,“快遞進村”的東風吹進了桐柏村,村裏建起了驛站,快遞員有了落腳點,老王也享受到了便捷取件的好處。
除平原地區的270個行政村通過快遞企業自行派送、“快快合作”統一集中投遞外,位於偏遠山區、革命老區的103個村,和桐柏村一起,受益於天台建起的10條紅色專線新郵路,通過設置中心站點及“郵快合作”郵政兜底,實現了快遞進村。
據縣郵政公司負責人王以偉介紹,目前,全縣“紅色專線”新郵路長度達1200多公里,郵政公司兜底派送已超100萬件。
為讓“紅色專線”穩健運行,縣裏22個職能部門、社會組織、金融機構成立服務聯盟,出台關愛服務12項舉措,為快遞小哥提供專享移動套餐等服務,並幫助化解員工維權等問題382起。
與此同時,快遞物流行業黨委還優先在進村服務的快遞小哥中評先評優,壯大快遞進村生力軍。去年以來,已培養6名入黨積極分子,11名“先鋒紅騎士”獲評省、市、縣最美快遞小哥。
2噸多生薑賣難,龍溪鄉寒山村姜農葉良標很頭痛。縣郵政公司上門開展助農直播10多場,生薑賣完了,龍溪“紅色郵路”名聲也響了。現在,該鄉平均每天通過郵路外銷的農產品約400單。
直播帶貨在鄉村如今已不再時髦,更像是一種習慣。自去年縣委組織部推廣“紅色村播”以來,當地農民變主播,手機變“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線上銷售渠道打通後,農產品賣難現象鋭減。
有了健全的快遞網絡,更多村莊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現代化物流網絡。眼下,該縣農村電商發展迅猛。農村羣眾的更多土貨搭乘快遞進了城,錢袋子鼓了,他們的個性需求也被激發了出來。
“快遞進村後,不單是買貨賣貨方便了,它展現的是貨暢其流的新氣象,激活的是鄉村共同富裕的動能。”謝善慶在調研中發現,快遞網絡提振了一批有地域特色的農副產業做大做強的決心,也使更多羣眾在家門口創業、就業成為可能。
上半年,石樑鎮雙溪村的茶葉銷售遇到困難,但村支書吳志力並不泄氣,堅持通過“紅色村播”來打響“雙溪鱗甲”茶葉品牌。他的底氣,很大一部分就來自順暢的農村物流。
記者從石樑鎮政府瞭解到,快遞企業在鎮裏設立了配送中心,開通了專線。今年以來,該鎮快遞物流、電子商務、村播帶貨三者深度融合,舉辦茶葉專場直播活動30餘場,帶動茶葉網上銷售額近60萬元。
藍媒聯盟·天台縣傳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