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建樑
位於湖州城西南30裏處,今吳興區妙西鎮境內。漢名“稽留”,晉稱“東張”,因上古夏王后杼巡獵於此,唐時遂稱為“杼山”,又名寶積山(因山南原有寶積寺,山因寺得名)。據“茶聖”陸羽舊記雲:“山高三百尺,週迴一千二百步”。杼山雖小,但卻是一座“其山勝絕,遊者忘歸”的名山。自晉代以來,杼山就已是吳興郡城西南令遊人留連忘返的山水勝地。古往今來,鮑照、張志和、葉夢得、張羽、凌濛初等諸多先賢曾遊歷於此。歷代地方誌對杼山名勝古蹟均有記載:黃檗澗、黃浦橋、黃浦亭、何楷釣台、避它城、招隱院、草堂、温閣、妙喜寺、三癸亭、御史徑等。值得一提的杼山之遊,當屬明崇禎九年(1636)季秋,著名小説家凌濛初應表兄潘朗士之邀,二人出湖州南門後浮碧浪湖,過庚村,夾山漾,沿道場西北麓,一路水陸兼程向西南,他們一路觀賞,然後登覽了人文厚重的杼山,淩氏撫今追昔,感懷傷事,寫下了近三千字的《遊杼山賦》。文中描寫了杼山一帶的風景古蹟,特別是碧浪芙蓉、道場宵光、霞幕高秋等“郭西灣八景”,為後人考察杼山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觀提供了依據。
三癸亭、陸羽墓、皎然塔
山不高,但有“仙”則名,杼山最精彩的歷史當屬中唐時期。唐至德元年(756),陸羽流落到吳興,寄宿於杼山妙喜寺(即後來的寶積寺),與著名詩僧皎然結識,從此成為“緇素忘年之交”。此後,陸羽以畢生精力撰寫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葉研究專著《茶經》。禪隱於此的釋皎然則有《茶訣》問世,並提出“三飲即得道”,成為“茶道”第一人。唐大曆八年(772),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到任湖州刺史,與陸羽、皎然成為好友,常在杼山雅聚,詩文唱和。顏真卿也在陸羽等名士協助下,於杼山編纂完成文字音韻學鉅著《韻海鏡源》。
是年十月,為迎接殿中侍御史袁高巡視湖州,顏真卿在杼山立亭,由於時間正好是癸丑歲癸卯月癸亥日,由陸羽命名為“三癸亭”,皎然賦詩《奉和顏使君真卿與陸處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其詩記載了當日羣英齊聚的盛況,並盛讚三癸亭構思精巧,佈局有序,將亭池花草、樹木岩石與莊嚴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清幽異常。時人將陸羽築亭、顏真卿命名題字與皎然賦詩,稱為“三絕”,一時傳為佳話。皎然、陸羽仙逝後均葬於杼山,皎然塔、陸羽墓遙相守望。唐代詩人孟郊在《送陸暢歸湖州,因憑題故人皎然塔、陸羽墳》詩中記有其事:“杼山傳塔禪,竟陵廣宵翁。”
現今杼山上已重建了陸羽墓、皎然塔和三癸亭。杼山是“茶聖”陸羽人生的轉折點和歸宿地,已理所當然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聖山”。三癸亭近旁,則有遷址於此的法學泰斗沈家本之墓。站在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的名山之上,我們似乎還能聽到文人雅士們悠婉的吟詠,爽朗的談笑。
記者:盛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