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多少見過齊白石先生的畫作,但看過他畫稿的卻並不多見。當成系統地看過他批量的畫稿,看到上面反覆修改的痕跡與詳細的註釋,方才知道他背後的功夫之深,世間並無真正的捷徑。
齊白石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
“世間事,貴痛快。”
但如同“世人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捱打。”
我們只看見了齊白石
大寫意的痛快揮灑,
卻不見他在背後
每日五百次的揮刀練習,
日日磨鍊與精進,
才有那痛快的一下。
正如下圖,“盡了力子燒煉,方成一粒丹砂”,老道理中總有大智慧。
齊白石《一粒丹砂》局部
齊白石的畫也絕不只大部分人心目中
“三筆一個小雞,五筆一朵荷花”
的簡單形象。
在他數年來的遺稿中,
就可以看到“一千筆,一萬筆”的
對前人的畫稿的精巧細緻地摹寫,
也記錄着他自己從生活裏所獲得的形象。
齊白石的畫稿總有一些詳細的註明,比如一隻鳥的不同位置應該如何設色,一個小人的腿可以短兩寸,一朵花應該畫幾瓣。日日揮刀,集點成線,集線成空間,一個自己的世界也就日漸完善,不可為外部所摧滅。
在一些輪廓的邊緣上他還注有很多這一類用筆方法的字樣:筆墩向這邊,筆尖向這邊,順筆,尖筆向這邊橫掃來,等等。
齊白石在他的寫生畫稿中註明修改的文字更是很多,如鷹的“後腿應長三分”,爪上“橫紋極密”……鶴的“頭宜稍長”、“足不宜再長”、“黑毛此處宜推下五寸許”等等。
齊白石的繪畫理論大概最被人熟知的是他提出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這已成為近代中國畫追求“神似”(尤其是寫意畫)的一條美學原則。
意思是説描繪對象(色、形)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觀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畫的意思,就等於欺騙世人;太像又太俗氣、太直白的畫沒有品位,不能給觀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間。
然而這“神似”卻並不只是簡單寥寥幾筆就能勾畫出來的,這看似“簡單”的背後是對藝術的感知與把握,是學習古人,自己琢磨歷練後的坦然與熟練,更令人驚訝的是齊白石對待形象極為嚴肅的態度,那是許多人不能想象的。在他的乙丑(六十三歲)白石詩歌中的雜記裏就曾寫着:
“凡大家作畫,要胸中先有所見之物,然後下筆有神。古與可以竹光取竹影,大滌子嘗居清湘,方可空絕千古。畫家作畫,專心前人偽本,開口便言宋元,所畫非所見,形似未真,何能傳神?為吾輩以為大慚。”
在齊白石所存的散稿中還夾雜着許多從畫報上剪下的圖片,除了金冬心、八大山人以及時人的畫之外,還有各種動物的照片,有葫蘆和藤蘿的照片,也有類似月份牌畫片的百禽圖之類。説明白石老人不拒絕從任何東西吸取參考,來補充自己的直接觀察。
當然,白石老人不會僅僅滿足於“形似”,他追求的更是神似與形似的統一,追求的是創造。他説:
“大筆墨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神似。此二者餘嘗笑昔人。來者有欲笑我者,恐餘不得見。”
下面,奉上齊白石的花鳥、人物、山水幾類珍貴畫稿!
齊白石畫稿之“花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