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漠有棵梭梭
3日一早,在甘肅省民勤縣境內的騰格裏沙漠,上千名義務治沙的幹部羣眾在巨網般的麥格方田裏,一鍬土、一桶水……不斷向大漠深處邁進。
3月3日拍攝的幹部羣眾前往民勤縣境內的沙漠腹地參加春季治沙活動場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郎兵兵 攝
民勤地處甘肅河西走廊東北部,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裏沙漠包圍。俯瞰之下,民勤就像一片綠色的肺葉,頑強地阻擋着兩大沙漠的合圍。當地一名志願者劉文傑邊種梭梭邊回憶:“小時候印象中,父輩們就像一個個‘治沙勇士’,在漫漫沙海中,揮鍬挖沙,抱草垛、截麥稈、插梭梭,為每一棵小苗澆上救命水。”
尼龍袋壓沙、黏土壓沙、碎石壓沙……無數民勤人在與風沙搏鬥中,最終摸索出“麥草方格+梭梭”這樣一套最經濟、最有效的治沙方法。民勤縣林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許興文介紹,麥草成本低,原料豐富,且腐爛後有利於促進梭梭樹等沙生植物的生長。秋季用小麥秸稈紮成長寬各1.5米的方格狀沙障將流沙“鎖定”,次年春季會在原有麥草方格中栽種梭梭等耐旱樹種。
“三埋兩踩一提苗”。長年累月,幹部羣眾也在治沙實踐中總結出了絕招。劉文傑説着就開始演示壓沙,只見他在草方格中挖開一個約40釐米深的坑後,將梭梭苗插入含水土層中,再覆上土用腳踩實,如此循環一次再覆上土,梭梭牢牢立住。再澆入相應的水後,一棵梭梭向下紮根、向上生長的使命由此開始。
3月3日,當地羣眾在民勤縣沙漠腹地的草方格中種梭梭樹。新華社記者郎兵兵 攝
許興文説,季節是治沙行動的召令。每年春秋兩季,數萬民勤人便會自覺地拿起鐵鍬、兜上樹苗,來到沙漠腹地,進行壓沙種樹,其中有教師、工人、學生、機關幹部,甚至還跟來年幼的孩子。
多方合力下,截至目前,民勤縣壓沙造林面積達到100.9萬畝以上,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的3%提高到18.21%。成功阻擊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合攏,民勤與“羅布泊”漸行漸遠。綠洲植被逐步擴展,築起阻擊沙漠侵襲的“綠色長城”。
“風,是用胸膛擋住的;沙,是用腳印蓋住的;樹坑,是用指甲摳開的;樹木,是用汗水澆活的。”
這句詩是老一輩民勤人治沙精神的寫照。而問及接過他們治沙鐵鍬的年青一代,為什麼堅持治沙會成為自覺,他們的回答則是“我在沙漠有棵梭梭”。
生態是大家的義務,生態是社會的牽掛。當堅持成為自覺,把綠色變成信仰,一定能為後輩們拼出一片美好。(記者白麗萍、何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