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衞新
緊抓中秋、國慶“雙節”消費旺季,北京、江蘇、湖北、山西等多地相繼發放消費券,力促消費回暖。
從中秋小長假各地實踐來看,旅遊、購物、娛樂等消費市場掀起了一波“熱潮”,內需復甦動力充沛。中秋節期間,北京市商務局重點監測的百貨、超市、專業專賣店、餐飲和電商等業態百家企業實現銷售額26.6億元,較2019年增長6.3%。江蘇省商務廳對全省重點商貿流通企業的監測和初步統計,中秋小長假期間,江蘇省消費品市場累計實現銷售額約59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15.6%。
旅遊方面,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中秋節假期全國累計國內旅遊出遊8815.93萬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到2019年中秋假期的87.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71.49億元,按可比口徑恢復到2019年中秋假期的78.6%。
A股市場方面,“雙節”消費氣氛帶動下,消費股資金迴流明顯。9月24日,以食品飲料為代表的大消費板塊反彈,海天味業、千禾味業、品渥食品等個股漲停。釀酒行業漲多跌少,瀘州老窖、金種子酒等漲幅超過5%,貴州茅台股價一度大漲5%。
惠民消費券“返場”
作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促消費、擴內需、保增長重要手段的消費券,在今年中秋小長假期間再次登場。
9月10日,南京市宣佈,為積極貫徹落實江蘇省政府“蘇政30條”關於鼓勵發放消費券的舉措,南京市在中秋、國慶期間分三輪發放消費券,消費券主要包括商場超市消費券、餐飲消費券和錦鯉消費券三種形式。
9月16日,第一輪南京消費券在支付寶、微信、銀聯雲閃付、美團(大眾點評)、抖音5家互聯網平台發放,每個平台每人每輪能搶1張20元的商場超市消費券或一張50元的餐飲消費券,第一輪每人最多能搶到5張券。
適逢中秋小長假,在消費券的帶動效應下,南京都市圈的消費熱情被點燃。位於中華第一商圈的南京新百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南京市的秋季消費券來得非常及時也很有必要,特別是在秦淮區疊加消費促進月和購物節的雙重利好,消費券給新百百貨業務帶來了客流,也帶來了業績。中秋小長假新百南京中心店的業績同比增長33%,商場客流也已經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為支持零售、餐飲消費,釋放消費潛力,湖北省首次在全省範圍內組織實施大規模消費券促銷費活動。9月17日晚,湖北消費券正式發放,首批消費券一上線就被秒光。不少商家還在消費券的基礎上,推出不限消費券種類、不限搶券平台、不限使用時段的“三不限”優惠。
湖北省商務廳監測數據顯示,在消費券的助推下,武漢市8家大型企業的營業額同比2019年實現明顯增長。9月19日至9月21日,湖北省大中城市33家零售類樣本企業銷售額達13.16億元,同比增長1.11%。
昨日,南京市第二輪消費券已開搶,9月30日,第二輪湖北消費券(普通券)將開搶,國慶黃金週期間,惠民消費券還將持續釋放消費潛力。
消費回暖 內需潛力不斷釋放
“當前消費券的發放有兩種思路,一種思路是發放給需求收縮的行業,比如影院、旅遊業等等,因為疫情期間這些行業比較困難;另一種思路是發放餐飲和商超的消費券,這些領域使用頻次高。從我個人來説的話更支持後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消費券面向中秋國慶,拉動國內消費,促進商品流通,扶持企業發展,在刺激經濟層面是最為直接的,而且大多數消費券都面向商超和餐飲,是有一定剛性的需求,所以消費券使用頻次較高,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
9月22日,蘇寧易購發佈的《2021中秋消費大數據》顯示,中秋小長假消費呈現出四大趨勢。隨着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線下實體消費逐漸回暖,品質消費進入新一輪迭代期,懶人經濟、三胎經濟、縣域經濟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引擎。
中秋小長假期間,線上消費同樣火爆。據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監測顯示,9月18日至9月20日,上海線上消費金額181.0億元,同比增長16.5%。
“儘管今年出口形勢良好,相較正常年份實現了一定的增長,但國際環境千變萬化,出口要保持持續平穩的增長相對比較難。從數據監測可以看到,消費對整個經濟總量的貢獻佔到了六成以上,國內的巨大消費市場反而是最重要的,從各地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我們也深深感覺到了促進消費的力度。”艾媒諮詢集團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張毅認為,“從整體來看,我國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都在上升。過往其實有一些消費力是沒有釋放出來的,隨着國慶、雙11等一系列黃金消費時段的到來,內需市場會被大幅度拉動,整個消費的頻次和檔次都會有一個比較好的成績。”
距離國慶黃金週還有不到一週時間,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9月26日16點,十月一日大盤預售票房3012萬元,已開場次16.35萬場。同程旅行9月23日發佈的《2021“十一”黃金週旅行趨勢報告》顯示,今年國慶黃金週期間,全國國內遊人數將達到6.5億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國慶黃金週又將掀起一波消費熱潮。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