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飛盤飛“出圈”
小小飛盤飛“出圈”
最近,一種體育活動正悄然“出圈”,成為人們度假休閒的新選擇,那就是飛盤。春日的北京太陽宮足球俱樂部,二十幾名愛好者在足球場上追逐着上下翻飛的飛盤,不時發出勝利的呼喊,這樣的場景每個週末都會上演。
在小紅書上,以“飛盤”為關鍵詞搜索,能夠看到上萬篇相關內容。根據小紅書今年1月發佈的《2022十大生活趨勢》,2021年飛盤相關內容的發佈量同比增長了6倍。
“受疫情影響,大家更傾向於室外活動,2021年可以説是國內飛盤運動的元年。”北京YJ飛盤俱樂部主理人陳碩説,飛盤運動目前正處於快速發展期,它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成為都市人羣微度假的新選擇。
隨着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度假休閒的需求不斷擴大,消費者們不再滿足於旅遊、踏青、爬山、騎行等傳統休閒項目,個性化的“圈層運動”項目受到市場的追捧,飛盤、冰壺等都開始進入年輕人的視野,成為深受其喜愛的週末活動。
小小飛盤,到底有何魅力?1948年起源於美國的飛盤最開始只是裝食物的圓形托盤,現在飛盤已有標準尺寸和重量,從簡單拋接發展成一項成熟體育活動,有十餘種正式的國際競賽,其中最受玩者歡迎的就是飛盤爭奪賽,也稱為極限飛盤。
極限飛盤,是一種5至7人制對抗賽。雙方隊員從各自的得分區跑向中間場地開始傳盤,傳盤過程中飛盤不能落地,一旦落地,攻防立即轉變,成功在對手方的得分區接到飛盤就算一分,門檻低、對新手友好。
“這項運動不算激烈,又屬於有氧運動,很健康!”第一次參加飛盤運動的朱先生説,飛盤對體能的要求較低,比賽過程中隊員之間不能發生身體接觸,大大減少了發生身體衝撞的概率。
飛盤運動具有很強社交屬性。已有3年盤齡的曾先生,正是在一次飛盤活動中認識了妻子。玩一場飛盤需要十幾個人,靠自己召集親朋好友參加難度不小,飛盤愛好者往往都會加入俱樂部或民間組織,從而結識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陳碩説,俱樂部每週舉辦20到30場活動,參加人數10到30人不等,已有4000多名成員。
男女混合、不設裁判、雙方隊員需要通過友好交流共同決定判罰結果——飛盤運動在很多人眼裏還承載了文化意義。WFDF世界飛盤總會將飛盤精神總結為:瞭解規則、避免身體接觸、享受比賽、公平競爭、真誠溝通。“第一次和男性一起在場上奔跑,感覺飛盤彌合了性別差距,拉近了彼此距離。”飛盤愛好者蘇女士説。青島飛盤俱樂部主理人徐浩遠告訴記者,平時參加飛盤活動的女性佔到七成左右。
受各行各業人羣青睞,飛盤運動逐漸“出圈”,但由於發展時間較短,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
缺乏監管是制約飛盤產業發展的一大因素。陳碩説,雖然有極限飛盤協會,但其很少與民間組織聯繫,整個飛盤產業沒有統一監管機構。這也造成了飛盤產業標準模糊,活動定價、教練培訓費用、保險購買與否全憑俱樂部自行決定,消費者權益很難得到保障。
除此之外,飛盤質量也參差不齊。用於飛盤運動的飛盤具有嚴格的國際標準,對克重和直徑都有要求。十幾元錢的劣質飛盤在拋接過程中容易重心不穩,砸到臉上或撞傷手指的情況時有發生。目前市場上有資質的飛盤製造廠商不多,消費者也很難辨別飛盤是否合格。
“現在國內飛盤運動老師越來越多,但能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教練員卻少之又少,畢竟飛盤在國內的發展時間還不長。”曾獲得三次中國飛盤公開賽冠軍的資深玩家賀宗仁建議,可以試行飛盤運動員等級考核、運動員註冊制、俱樂部註冊制等,促進飛盤比賽更專業地發展。
“目前行業還處於野蠻生長狀態,希望今後能逐步完善,例如有專業機構進行教練水平認證、賽事認證,有行業監管機構制定收費標準,規範行業發展。”陳碩説,已有70多年曆史的飛盤運動,或將在春光中迎來屬於自己的好時代。 (經濟日報記者 江 藍)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