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臨古城,賞龍眠河的流水湯湯,捕捉白鷺鳥的自由寫意生活
安徽桐城,這個在我生活裏佔據重要位置的歷史文化小城;因為工作原因,一直以來都是在冬天農曆春節前後才有空閒去造訪這裏;這一次,終於在九月上旬夏末秋初的這個週末來到古城。冬季的小城,寧靜而內斂,尤其是那條的龍眠河幽靜讓人覺得有些寡淡;而這個初秋見識到另一面貌的龍眠河,她的活潑靈秀讓人流連難忘。
説起龍眠河,就不得不説説這個歷史文化小城的歷史由來了。桐城在古代也稱作“桐國”,因這裏的地理位置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定名為“桐城”一直沿用至今,享有“文都”盛譽,是著名的“桐城派”的起源地。其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階梯形分佈。西北部山區為大別山東段餘脈,重巒疊嶂,挺秀爭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傾降平緩;東南部平原阡陌縱橫。
如此的地理地貌讓小城境內河道交織,自古就有大沙河、掛車河、龍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匯入菜子湖,經樅陽閘注入長江。而其中的龍眠河更是桐城人的母親河,龍眠河西起頌嘉湖,東至嬉子湖,縱橫48千米,橫穿整個市區,沿河兩岸是城市的居民聚居及經濟核心處,著名的龍眠橋和紫來橋就橫跨在其上。
千百年來,龍眠河滋潤兩岸,造就了古城的物美文昌;在很多當地人心裏,正是因為有了龍眠河古城才有瞭如此的靈氣。河岸兩邊一叢叢的綠樹紅花、一棟棟的高樓大廈,跨越河道的彩虹橋、海峯橋、龍眠橋、紫來橋、廊橋,無一例外都成了它的佈景。
從2006年春節至今每一個春節都會到古城度過,親眼見證了龍眠河及河兩岸環境發展和變化,龍眠河河水越來越清澈,讓人心曠神怡; 河道也在逐漸變寬,河水變深,河面上 水長流、長清,河牀上到處可見的細細的黃沙; 河岸、河牀在冬季春節前後的景象有些枯黃,現在放眼望去隨處可以看到無數綠色的水生植物在迎風搖盪,就在這滿眼的綠色中,三五成羣的白鸛鳥在悠閒的踱着碎步,親暱嬉戲;或是遠處草叢的一隻疾走衝出來,追趕着河水中的小魚兒捕食......
龍眠河上的鷺鳥一直與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和諧相處,像我用200的鏡頭,就可以輕鬆將它們排滿畫框,這在其他地方是很難見到的。
如此寫意的景緻讓我忍不住跑回去趕緊拿上長槍短炮,藉助鏡頭仔細一看,原來在龍眠河裏駐留生活的白鸛鳥並不在少數,遠遠近近的聚集着將近幾百只,在龍眠河這片水清草綠的靈秀之地,即使在河水中浣洗衣裳的婦人就在身邊或左近,也絲毫不影響白鸛鳥們自由寫意的生活。
為了給她們留下最美的身影紀念,一連幾個清晨和日暮,我都守候在龍眠河畔,感知初秋的河水湯湯,捕捉身白腿長的白鸛鳥展翅高飛時似流動的白雲飄逸灑脱;落地時猶如出水芙蓉般盛開、亭亭玉立、步履輕盈;她們就是初秋龍眠河裏最靚麗的那道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