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穿過牧場和湖泊,天山牧民追尋着春天的氣息

由 湯生 發佈於 休閒

  新華社烏魯木齊2月17日電(記者尚升 張曼)冬日傍晚,革木西·賈合甫推着滿車飼草,給後院暖圈的羊羣加餐。一陣嘈雜的搶食聲,驚得鴿羣逃散,盤旋在院落上空。

  革木西是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海子沿村的定居牧民,放下牧鞭,離開牧場後,他成了村裏頗有名氣的“金沙子”經紀人。

  海子沿村毗鄰的“海子”即巴里坤湖,古稱蒲類海。湖中儲存着豐富的芒硝和鹽田,夏季散發出刺鼻氣味,連在岸邊啃食青草的牛羊都退避三舍。

冬日的巴里坤湖。新華社記者 尚升 攝

  後來,澄清的湖面下藏着的秘密被發現了,湖裏盛產的滷蟲卵孵化後是魚蝦等水產品的絕佳飼料,因酷似黃沙,被稱作“金沙子”。湖畔的農牧民也開始下湖捕撈。

  但撈“金沙子”未必能賺“大錢”。起初,在崇山峻嶺間如履平地的馬背民族只能“望湖興嘆”,無工具無技術,駛不了船,只拿着小網兜在湖沿淘撈。

  經年的捕撈後,牧民個個都變身成老道漁民。然而,捕撈量上來了,收入卻不一定跟着上,面對收購商,散户毫無議價權。

  革木西頭腦靈活,未在湖面駐足太久,很快上岸成為首批“金沙子”經紀人。

革木西在展示如何辨別“金沙子”成色。新華社記者 張曼 攝 

  經紀人是門技術活。捻起“金沙子”,憑手感便能分辨成色,革木西難掩得意,“就是憑這雙手,我供出了家裏三個大學生。”

  滷蟲卵休捕期間,他也沒閒着,而是當上了當地牧民的“促銷員”,一年就能出手2000只羊。靠着自己的雙手,革木西壘砌出了幸福的生活圖景。

革木西和妻子的合影。新華社記者 張曼 攝 

  日子過得稱心,他曾想讓子女回鄉,接過自己的事業,但眼下,情況卻有些變化,村裏不少年輕人選擇留在城市,擁抱更為現代的都市生活。

  跨過了牧場和湖泊,他也能理解,“娃娃們想去哪,我都支持。”

  地處天山腳下,巴里坤的春天來得稍晚一些。落日餘暉中,盤旋在屋頂的鴿子迎風飛翔,彷彿在搜尋春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