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壓草原辱罵牧民 越野不該成撒野

碾壓草原辱罵牧民 越野不該成撒野

  羅筱曉

  《工人日報》(2022年08月17日 05版)

  眼下的內蒙古草原牧草豐盈牛羊壯,正是一年中最適宜旅遊的季節。但顯然並不是所有遊客都能贏得草原的歡迎。

  媒體報道顯示,8月13日,多名到內蒙古呼倫貝爾旅遊的遊客將車停在陳巴爾虎旗公路邊的草原上,牧民上前勸離,遊客不但不聽,還多次用“這是你家草原啊”等言語辱罵牧民,甚至試圖搶奪牧民手中拍攝視頻的手機。

  8月15日,陳巴爾虎旗公安局對此事進行了通報——王某某某等人對自己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在網絡上公開向公眾賠禮道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對王某某某等3人處以行政罰款處罰,對越野車駕駛員王某某、趙某進行批評教育。

  遊客讓草原“很受傷”,這樣的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2019年,為找到駕駛越野車碾壓草原的外地遊客,當時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縣長在社交媒體上直播公開徵集線索;2020年8月,一張姓遊客駕車碾壓呼倫貝爾草原,破壞草原面積2.93畝……

  或許有人認為,草原最不缺的就是草,踩一踩、壓一壓不用大驚小怪。殊不知,在內蒙古每一株草都彌足珍貴。這些草場多為牧民個人承包,牧草遭到破壞就可能影響牛羊的草料供給,進而影響牧民當年的經濟收入。保護還是踐踏草原,關乎的不止一家一户的利益,還有當地乃至周邊省份的生態環境。

  因在社交媒體“死磕”碾壓草原者而走紅的原多倫縣縣長曾説:“幾乎沒有哪個多倫人沒有參與過治沙止漠。”受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影響,多倫縣早年基本寸草不生,植被恢復全靠20多年來人工植樹植草。類似的情況,在內蒙古多地都存在。為了防風固沙,為了讓下一代、再下一代有更好的生存環境,無數科研人員、工作人員和普通牧民為恢復土地活力、改良草種品質以及管理養護草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也許草場的價值比不上經數十上百年才形成的丹霞地貌、鈣化景觀,但與後兩者一樣,草原也是破壞起來簡單、恢復起來很難。

  在我國,破壞草原不僅是素質問題,更是法律問題。根據草原法的規定:非搶險救災和牧民搬遷的機動車輛離開道路在草原上行駛或者從事地質勘探、科學考察等活動未按照確認的行駛區域和行駛路線在草原上行駛,破壞草原植被的,由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植被,可以並處相應的罰款;給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據此,2019年的多倫和2020年呼倫貝爾的兩起碾壓草原事件,違法者都受到了罰款、恢復植被等處罰。

  外出旅遊,許多人會提前做好景點、美食攻略,但往往忽略了對當地風俗民情的瞭解。在不同的地方,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是有“規矩”的,事先知曉並在旅遊途中隨時注意,也是一門“必修課”。

  近年來,文明旅遊成為越來越多國人的共識,但依然有不少人不知深淺、放飛自我。自2016年《旅遊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實施以來,截至去年7月,已有38人被納入“國家級”的旅遊不文明行為“黑名單”。同時,北京、南京、西安等地均出台了遊客不文明行為管理辦法,將破壞公共環境衞生、損毀旅遊目的地文物古蹟等情形納入“個人旅遊檔案”,記錄期內,相關人員將被限制進入規定的旅遊景區及不予辦理組團出境等服務。

  去草原越野不該變成撒野,放鬆也不能演變為放縱。美景是用來欣賞的,不是用來破壞的,希望這一簡單的道理能被更多人知悉並付諸行動。 

(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8 字。

轉載請註明: 碾壓草原辱罵牧民 越野不該成撒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