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騎行作為一種時尚健康新潮流在都市年輕人中開始流行。夜晚,沿着北京的長安街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裝備齊全的騎行隊伍在霓虹燈映襯下享受破風的快樂。疫情以來,在室內運動場所頻頻關停的情況下,更多年輕人開始走向户外嘗試騎行。大大小小的騎行俱樂部每天都在召集愛好者,因相同愛好聚集到一起的人們放下工作壓力與生活煩惱,盡情釋放自己,結識了新朋友,也從另外一個角度感受一座城市的發展。隨着騎行慢慢從小眾運動走進大眾視野,它的發展所帶動的經濟增長也成為城市經濟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北京的夜騎隊伍(圖片提供:智慧)
從代步到運動社交
在夜幕降臨後的北京長安街上,五光十色的騎行車隊一眼望不到頭,非機動車道上開始“堵車”。如今,騎行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中間悄然形成一種新風尚,據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統計,截至目前,中國至少有2000萬人參與騎行運動。
為了方便通勤,王意今年春天買了一輛入門級的山地自行車,7km的通勤距離對他來説騎自行車既省時又能鍛鍊身體。“原本只打算通勤路上代步用,但後來疫情爆發,各種娛樂場所都關停了,沒事的時候我就騎上自行車出去轉轉。我開始留意身邊的風景,而且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自己的體能也上來了,越騎越遠,現在比以前更喜歡出門了。”
有了自行車後,王意發現騎行能夠到達的場景比自己想象的要多,在不方便乘坐公共交通的疫情生活中,自行車給了他更多的自由。也正如他所説,騎行的健身效果非常明顯。近年來,年輕人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各類室內運動場所受疫情影響暫停營業時,想要運動的人們將目光轉向了被稱為“黃金有氧運動”的騎行。
隨着騎行經驗增多,王意準備換購一輛性能更好的車。在為購置新車做功課的過程中,他得到了許多來自陌生騎行愛好者的熱心幫助。“有一天我在家門口買水果的時候碰上一位裝備專業的騎友,我就上去問了兩句。沒想到她恰好是車架生產企業的員工,從專業角度為我提出了很多建議,非常熱心,讓我感到很温暖。”這樣的體驗讓王意對騎友羣體產生了親切感。他準備換車之後也加入騎行組織,休息日和同好者一起去郊外騎行。
週末,在北京郊區享受大自然的騎行隊伍(圖片提供:智慧)
像王意這樣,年輕人對自行車的認知,正從交通工具向生活方式轉變。騎行不僅是絕好的健身方式,還正逐漸成為新的“社交貨幣”。
已經“入坑”騎行兩年多的智慧説,騎行給她帶來許多温暖有愛的體驗。“騎行活動中和你同行的大多可能是陌生人,但當你在坡道上上氣不接下氣,感覺自己就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總有人陪着你,鼓勵你,推着你的後背讓你再多堅持一段。有人看你的水不多了就把自己的水分給你,有人幫你修車。也許活動結束後你們不再有聯繫,但在騎車的過程中,大家的相處方式就像是一家人一樣。當然,也有可能就在這個過程中,你結識了完全志同道合的摯友。”
周濤是去年年底才“入坑”騎行的“小白”。原本是哈雷發燒友的他,自從愛上騎行便一發不可收拾。每週五,他都通過自己的社交平台召集同道中人,組織京城夜騎活動。他組織的活動對新手非常友好,不追求速度,但求大家在一起能夠共享一個純粹、快樂、難忘的時光。周濤説,“我喜歡這種純粹的關係,所有人都不問來歷,只因喜歡騎行而聚在一起。之所以選在週五,就是希望在結束了一週的工作之後,能有更多的人和我們一起享受這樣美好的時光,犒勞一下辛苦了一週的自己,釋放對生活的正能量。”
周濤組織的騎行活動中途下起了雨,一行人在地鐵站避雨時,保安為大家分發了一次性雨衣(圖片提供:周濤)
未來城市新圖景
“感覺回到了80年代的街頭,路上全是自行車”周濤感嘆。80年代,中國被稱為“自行車王國”,長安街上浩浩蕩蕩的自行車流成為了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第一印象。
1968年出生的周濤説,“我們是實實在在感受到改革開放的一代人。中國社會的變化太快了,這一點從騎行也能反映出來”。周濤回憶,他第一次騎自行車是高中的時候。那時自行車作為稀有物品,只能憑票購買,父親用車票換來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騎在路上很是風光。等到周濤畢業走向社會,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自行車王國”的時代,私家車尚未普及,地鐵公交不如現在便利,自行車成為人們出行的剛需。那時專業車輛非常小眾,在月薪只有幾十塊錢的年代,一輛公路自行車要300塊錢。再後來,進入21世紀,私家車開始普及,自行車出行成為了少數人的選擇。
經歷了十多年的斷檔後,共享單車的出現再一次讓騎行回到人們的視野,一時間共享單車成為了出行新風尚,遍地是五顏六色的公共自行車。而經歷過七八年時間的沉澱,如今這一產業也趨於穩定。加之城市治安大幅提升,丟車現象基本不復存在,更多人開始選擇高端、私有化的騎行方式。“我覺得這是一種天然的規律,從物質需求到精神享受,生活方式和產業都隨之演變,騎行在今天,確實到了一個轉型和升級的時間點”周濤説。
周濤組織的騎行活動的人員預期在10-20人左右,但每次都有將近30位愛好者前來參加(圖片提供:周濤)
從80年代自行車開始在中國普及,到今天的騎行熱再度風靡,一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的發展水平都濃縮於其中。而今,騎行反過來也為改善城市交通舒適度起到促進作用,愛好者在用車輪丈量一座城市的過程中,也充當了為城市規劃和管理建言獻策的角色。
例如,以為騎行人士創造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環境為出發點,北京市在二環路全面開展了“城市慢行系統”升級改造工程。從2021年5月開始,該工程基於“確保非機動車道寬達3米以上”的標準拓寬了自行車道,並完善了路面狀況和相關標識。在東直門橋下,一條機動車道和一條非機動車道在橋下逐漸匯合成一條紅色鋪裝的道路,道路正中印着一個標誌,是一幅“騎車人和汽車疊加在一起”的圖案,騎車人在前,汽車在後,表明“自行車優先”。
“二環路的自行車道有非常明確的標識,在路口、橋下等重點位置也有減速慢行提示牌,為專業鍛鍊、休閒放鬆、日常通勤提供了安全的騎行環境。”資深騎行愛好者那亮説道。
智慧不僅是騎行愛好者,還是北京交通廣播的工作人員。“工作關係,我平時就非常關注城市交通建設。在我們組織的騎行活動中,騎友們會沿途發現一些值得改進的交通問題,這時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向相關部門反饋。我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而我們也為自己能在騎行的過程中為城市建設出一份力而感到驕傲。”
北京二環輔路慢行系統(圖片來自網絡)
北京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裏取得了巨大發展,高樓林立,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而今,北京繪製出了一副未來城市的新圖景--放慢節奏,共享綠色健康的新型大都市。
“一車難求”成現狀
那亮在北京經營着一家捷安特車行。週末的門店門庭若市,有的員工忙着為來店的顧客答疑,有的在為顧客做維修保養,店裏的電話響個不停。
正在為顧客的車纏把帶的那亮(圖片提供:那亮)
騎行的火爆,自然帶動了自行車及配套商品銷量的增長。線下門店出現“一車難求”的情況,有的門店2小時就賣出20輛車。線上也迎來銷量的爆發式增長。淘寶相關數據顯示,“5·20”大促期間,自行車銷量增長一度超過50%;京東體育數據也顯示,在5月23日到5月30日的預售中,騎行品類是户外裝備類銷售情況最好的品類之一,預售訂單額同比增長240%。
排在店裏的山地自行車(攝影:袁舒)
“現在沒有庫存,暫時沒有補貨通知”。這是最近一段時間捷安特工作人員總在重複的一句話,與之對應的是顧客的一聲嘆息,難掩臉上的失望。由於訂單量激增及疫情影響,自行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進入供不應求的狀態,供貨量最大的城市通勤車尚可勉強維持正常銷售,但中高端專業車輛的供貨則大幅滯後,現在下單,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才能提貨。在機動車和共享單車等出行方式取代了私有自行車後,自行車經濟一度低迷。前幾年,國內高端自行車品牌店裏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充足的貨源擺滿所有展位,往往需要通過折扣吸引顧客購買。“現在2-3萬的中高端車型賣得最好”那亮説。在日漸升温的騎行熱潮下,消費者對中高端自行車的需求增加最為顯著。
花兩三萬買一輛自行車,有些顛覆中國人一直以來對於自行車的消費預期。但很多願意花這筆錢的年輕人則有他們自己的見解。首先,裝備的顏值和性能既可以悦己,也能大大提高將愛好堅持下去的動力。同時,由於自行車的換新率不高,只要好好保養,三五萬的車可以騎十年。相當於獲得一張健身年卡、一輛可以騎十年的車,另外還有一張騎友交流會員卡--他們認為這錢花得並不冤。
頭盔、手套、騎行服等騎行相關產品的銷量也非常火爆(攝影:袁舒)
騎行熱除了帶動自行車產業的銷量向好外,也以另一種方式促進了城市消費的提升。目前很多騎行活動都與餐飲、健身房等實體商鋪進行合作,商鋪為騎行人員提供中途休息的場所和一定比例的折扣,而騎行隊伍則通過打卡這些商鋪進行宣傳和消費。智慧對未來充滿期待:“疫情之後的實體經濟受到一定衝擊,希望通過騎行這種方式將人與商鋪、城市連接到一起,以綠色健康的方式為生活和消費持續注入新的活力。”
(來源:人民中國,文:袁舒)
主編:劉倩
本期責編:陳冰然
【來源: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