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木蘭水鎮

春遊木蘭水鎮

◆◆ ◆

文 | 王治海

2021年2月14日(大年初四),趁着春節休假,我一家再次到木蘭水鎮觀光遊覽去。抵達木蘭水鎮後,我發現偌大的停車場上車輛爆滿,高大的門樓前滿是熙熙攘攘的人羣。

我們順着次序從檢票口進入景區,迎面是一座用石塊堆砌起來的假山,假山造型美觀,構建呈“山”字形,眾多遊客在此拍照留影。假山背後是一條寬約20餘米的小河,十多隻鴨子在河水裏撲騰、嬉戲,有時還跳上岸來,圍着遊客打轉、逗樂。

小河上有一座彎彎曲曲的小橋,橋兩邊豎有古銅顏色的欄杆。小橋右方有一亭翼然臨於河上,赭紅的樓閣,粉白的廊柱,琉璃瓦面,色彩亮麗。亭裏有長背靠椅,可供遊客歇息。

我們站在亭前,從不同角度拍了幾張照片,又折回來踏上那九曲迴環的小橋,繼續前行。抵達小橋盡頭,走過一段約50米的草坪,我們又踏上一座橫跨於小河兩岸的石拱橋。石拱橋造型奇特,借鑑了蘇州河石拱橋造型的特點,富有江南水鄉之情調,為木蘭水鎮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石拱橋正前方,建有一排仿古建築的房屋,每間房屋大門兩側飛檐翹出,白色的牆壁,青黛色的琉璃瓦面,顯得古樸典雅。

春遊木蘭水鎮

我信步走進國防教育陳列館,觀瞻了土地革命時期直至建國後,人民軍隊軍事建設發展的一系列圖片及實物模型展覽,深感我黨從建立之初發展到今天實屬不易,深悟“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至理名言的分量。在這兒,我還看到了抗戰時期,發生在王家河“石丘慘案”那一幕慘絕人寰的圖片,圖片中高高聳立的“石丘慘案紀念碑”,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勿忘國恥,珍愛和平”的國防教育課。

步出陳列館後的途中,我們又見識了幾十年前的農村一系列用作碾米的用具:碾盤、碾滾、風斗等。我嘗試着推動那尊擺放在碾盤上套着槓桿的碾滾,覺得甚是費力。

水鎮劇場坐落在城門潭處的一座山丘下(疫情期間歌舞表演暫停),舞台設計極具現代化,無論是燈光效果還是音響配備堪稱上乘。舞台下方有好幾百個座位,清一色的大紅靠背座椅。整個劇場上方全用塑膠板作頂棚,既擋日曬,也防雨淋。這是我在遊覽過的眾多景點裏所見到的設施最完備、最富有人性化的露天劇場。

劇場左前方是那條自進口處延伸過來的小河,河面上有幾艘載有遊客的遊船在漂移,船上的遊人操着漿,在小河中自由自在地遊弋,好一幅怡然自得的畫面。

春遊木蘭水鎮

小河的盡頭是一堵山樑,將小河和前方的灄水隔斷。山樑上搭建有近百米長的長廊,長廊上方掛有一長溜古代名人的詩詞字畫。長廊兩邊有供遊客休憩的長靠背木椅。長廊的北面靠近山樑處是二龍戲水的塑像,龍身金碧輝煌,栩栩如生。長廊的南面是穿越城門潭的黃陂母親河——灄水。灄水岸邊,停泊着十多艘大型遊船,有幾艘正在灄水中劈波斬浪,高歌猛進。

沿着山道繼續前行,我們抵達城門潭處,在岸邊看到了那橫跨灄水兩岸的索道及人行吊橋、高高聳立的摩天輪、迴環奔馳的空中列車、前後左右搖晃的海盜船等等。

城門潭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據《江漢考古》記載:城門潭遺址在王家河街道東南5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左右,採集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紋飾有藍紋、弦紋、刻畫紋及縷孔。器形有鼎、豆、壺及器蓋等。屬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

自北向南奔流的灄水在城門潭處轉了一個大彎,長堰河也在此注入灄水。灄水兩岸形成連山彎,因地質構造發生斷裂層,形成落差約10多米高的峽谷。

20世紀70年代城門潭曾建過小型發電站。在那個物資匱乏,機械設備極其落後的年代,這座發電站完全是靠人工開鑿出來的,那座橫跨灄水兩岸的橋樑,就是歷史的見證。

春遊木蘭水鎮

城門潭的東面,現建有一西遊洞,洞的上方立有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雕像,形神兼備。洞裏有“三打白骨精”故事情節的打鬥場面,十分精彩,引人入勝。

花開兩朵,另掐一枝。如果説城門潭東面是木蘭水鎮景區的人文景點,那麼它的西面則是軍事設施及娛樂場地。

我們從城門潭東岸沿着石階下到河谷,踏上橫跨灄水兩岸的塑膠浮橋抵達河西。上岸後,我們稍作短暫的停留,然後沿着一條林蔭小道迤邐前行。小道前方約300米處有一遛馬場,場地上有好幾撥遊客在騎馬蹓躂呢。遛馬的既有兒童,也有青年男女。兒童騎坐在馬背上,由場地的工作人員牽着馬的繮繩在緩慢地蹓躂;年輕人則用雙腿夾緊馬身,時不時提起繮繩,吆喝一聲,讓馬兒一陣小跑。

遛馬場的前方是一兒童遊樂場,年輕的爸爸媽媽帶着孩子駕駛着碰碰車前驅後趕,相互撞擊,場上不時爆發出陣陣爽朗的笑聲。遊樂場前面約200米處的場地上,擺放着一輛仿真坦克、一架直升機和一架戰鬥機的模型,好多遊客正在和這些實物拍照呢。

遊樂場的左邊是一偌大的足球場,足球場已經初具規模,正期待遊客前去演練。足球場的正前方是一座大型的遊樂場,場裏設施齊全,有供遊客休憩的桌凳、吊籃、鞦韆······有供兒童、少年上下攀爬的吊環、滑梯、鑽進鑽出的塑膠隧道等等。

春遊木蘭水鎮

步出遊樂場,我們徑直來到灄水西岸的涼亭裏小憩。遙看對岸那座臨近灄水的山嶺,就是傳説中的“三姑井”古城遺址。據記載:“三姑井”古城遺址位於王家河街道吳正口村,屬漢代遺址,面積約7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採集有石斧、鐵鏟和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有少量夾砂灰陶。紋飾有繩紋、附加推紋。器形有豆、罐及筒瓦、板瓦、瓦當等。

“三姑井”是一個美麗的傳説:相傳某年大旱,吳正口村一帶村民既無水吃,又沒水澆灌莊稼。當年曾有三位仙女在此山上的一間房屋裏修煉,一夜之間修成一口井。當地村民發現三個姑娘不見了之後,房裏大澡盆下蓋有一口井。井裏的水源源不斷,既解決了吳正口村這一帶村民的飲用水,又緩解了附近數百畝農田的旱情。為了紀念這三位仙女,這井被命名為“三姑井”。

灄水沿着“三姑井”西面那陡峭的山崖自北向南滾滾流過,“三姑井”北面的裴家田灣眾多樓房高聳,白牆紅瓦掩映在綠樹叢中,頗為靚麗。灣北面那條流向灄水的長堰河的上方,有一座橫跨南北的水泥橋,那也稱得上是“天塹變通途”了。

沿着灄水堤岸繼續向北行走約1000米,又來到了剛才自東向西跨越灄水浮橋上岸的所在。這次,我們順着台階下到河谷,再次踏上浮橋,自西向東渡過灄水,沿着通向城門潭水電站的山道,步出木蘭水鎮景區的後門,算是完成了2021年春節的一次觀光旅遊。

本文作者王治海授權印象黃陂發佈

關於作者王治海,男,黃陂王家河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怡情于山水,鍾情於文學創作。自號曰:甘露山人。

· END ·

有風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黃陂  品味黃陂

喜歡是發自內心的歡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30 字。

轉載請註明: 春遊木蘭水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