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竟藏有多處石窟寺 相關部門已展開調查工作

來自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消息,11 月 18 日,黔西南州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專項調查工作啓動,經過 6 天的田野調查,發現黔西南州竟藏有多處石窟寺。

黔西南州竟藏有多處石窟寺 相關部門已展開調查工作

雖然已過立冬,但南北盤江流域仍是平均 28 攝氏度的高温天氣,11 月 18 日,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派出調查工作組,會同黔西南州文化廣電旅遊局、興義市文體廣電旅遊局,冊亨縣文體廣電旅遊局、貞豐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普安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晴隆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展開了持續 6 天的田野調查工作,先後調查了興義市的 " 菩薩洞岩溶造像 "、冊亨縣的 " 觀音巖摩崖造像 "、貞豐縣的 " 貞豐花江摩崖石刻羣 "、" 者坎神仙洞摩崖 "、普安縣的 " 觀音洞石窟 "、晴隆縣的 " 盤江橋石刻羣 "。

這 6 處石窟寺大都地處溝谷裏,附近地貌荊棘密佈、亂石嶙峋、崎嶇陡峭,調查組克服了重重困難,通過影像記錄、數據核對、數據補充,全面摸清黔西南州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的基本情況、保護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黔西南州竟藏有多處石窟寺 相關部門已展開調查工作

據悉,這 6 處石窟寺當中有兩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個是 " 貞豐花江摩崖石刻羣 ",鐫刻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至 1952 年,位於貞豐縣平街鄉小花江村北盤江右岸。花江摩崖石刻羣幾乎都分佈在南岸古道旁,內容基本上以反映花江鐵索橋的前世今生為主。除保存較好的摩崖石刻 21 外,另有題名 " 炳堂蔣軍門行樂圖 " 的摩崖造像一尊。造像地處西側崖壁最高處,窟高 1.75 米,寬 1.10 米。蔣炳堂造像高、寬均 1 米許,身着清代服飾,端坐窟內,右手持有團扇,左手至於胸前。造像雕刻手法嫺熟,技藝精湛,但造像頭部、手、腳皆有損壞,後期當地人用水泥修補。

另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 " 盤江橋石刻羣 ",位於晴隆縣光照鎮東方紅村半坡塘組北盤江東西兩岸。命運多舛的盤江橋,自明崇禎間建成鐵索橋近 400 年來,留下許多摩崖石刻、造像和碑刻,共 20 餘處。其中摩崖造像有地處西岸,開鑿於明崇禎三年(1630 年)的朱家民座像。摩崖造像曾遭受過嚴重破壞,朱家民座像頭部已不存,另一處 " 達摩渡江 " 造像僅存殘跡。

貴陽晚報 +/ZAKER 貴陽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問菩

編輯 侯川川 / 編審 李楓 / 簽發 黃震

【來源:ZAKER貴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6 字。

轉載請註明: 黔西南州竟藏有多處石窟寺 相關部門已展開調查工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