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天道》值得揣摩一生的4句話,顛覆你的認知,增長你的智慧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休閒

《天道》是商戰劇的巔峯之作,雖然是一部小眾作品,但是顛覆了許多人的認知,改變了許多人的思維方式。曾在網上看到一個人説,是《天道》帶他上岸,雖然無從考證,但不得不説,這是一部喚醒人的電視劇,畢竟豆瓣9.2分擺在那裏。
《天道》有許多高深莫測,顛覆認知的句子,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今天就聊一聊《天道》顛覆人認知的4句話。
1、改革開放,摸着石頭過河,咱們這些人還沒有弄清怎麼回事就糊里糊塗闖入戰場,得先活下來。等定下神來,時代已經變了,真的是窮則思變。可中國畢竟是政治文化搭台,傳統文化唱戲,不知道老祖宗的那點東西還能把這條船撐多遠。
這是電視劇《天道》中刪減的一句話,因為涉及政治與文化,被刪減。《天道》改編自豆豆的長篇小説《遙遠的救世主》,這裏面談到的商哲文化比較多,到了豆豆的第三部小説《天幕紅塵》,對政治的探討更多。關於摸着石頭過河與實事求是,第三部有個非常棒的四個字叫“見路不走”,見路不走的意思是不要怕沒走過的路,不要怕別人走過的路,實事求是,方能得出真知。
2、如果養兒是為了防老,那就別説母愛有多偉大了,您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
丁元英的父親因為救治無望,丁元英不想把自己的孝心建立在父親的痛苦之上,發表了“養兒不是為了防老”的醒世言論,他母親與哥哥無法接受,大肆批評他。其實丁元英的這個觀念並非先進,在西方社會里,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是基於愛,而不是為了防老,就像紀伯倫詩句裏寫着“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與命運,父母孩子的引導者,但絕非孩子命運的主宰者。
事實也是如此,一個用愛滋養而大的孩子,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不孝”之事,反而是活在傳統文化觀念束縛下的某些“孝子”,他的孝未必是孝,他們的孝有時候是畏懼世俗的批評罷了。
3、生存的法則很簡單,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條線,能又是一條線,這兩者之間就是生存空間,如果我們真能做到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我們的生存空間就比別人大。
丁元英説,所謂的神話,不過是超乎常人認知的平常事,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按規律辦事就是神。所以丁元英“殺富濟貧”的神話,不過是常人(樂聖那羣人、葉馮劉)所不遵循的客觀規律。
人生在世,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確實就比別人的生存空間大,競爭的本質也是如此。記得有次丁元英去王廟村送資料,馮世傑説“累死了”,丁元英罕見發怒火説,以後不允許他説累死了,要真的快死了才能説。王廟村公司加農户的機制想要成功,靠的就是王廟村村民忍人所不忍,這是他們的生存空間。並不是丁元英小題大做,而是你既然“能”不過別人,只能“忍”過別人,不然怎麼跟人競爭。
4、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慾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槃。
這是丁元英和智玄大師五台山論道的一段精品論道。丁元英對儒釋道頗有研究,這段話更是説明了啥是真經,修行取經的真正含義。修行的人(道士和尚等)用行為來制約自己的慾望,悟道的人用自己的“道行”來指導行為。丁元英這句話説透了假和尚和“大隱隱於市”的關係,真是精闢。
人生在世,有的人用行為制約自己的“性”的惡化,有的人用自己悟出來的“道”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用行為制約性的人,制不了所有性,而用“道”指導行為的人才能真正“得道”。
除了以上幾句,《天道》還有許多名言值得銘記,比如:
1、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2、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拿不住又何需去拿?3、男人與女人的對話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站着,一種是躺着(女人要尊嚴就不要想着從男人身上拿東西,女人要物質不要尊嚴,就老實躺着,別想着躺着還要尊嚴)。4、要想做點事,就別把自己太當人,別把別人不當人。5、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從骨子裏就是弱勢文化屬性,怎麼可能去承載強勢文化的政治、經濟。
《天道》中的丁元英是個按規律辦事的人,結果就是這樣的人,被那些不按規律辦事的人稱神,丁元英的孤獨也在這裏,沒有人能對話。所以丁元英不和妻子爭吵,不和賣餛飩的大媽爭論一塊錢,不和麪館的大叔爭執。
很多人説丁元英是對世俗文化一種居高臨下的包容,我認為不是,而是丁元英是個透過事物看本質的人,他已經看到了果,又何必去爭“因”。
直至今日,《天道》依然是一部遺世獨立的好劇,越看越有味,若能真正從中汲取營養,對人的思維、格局提升很大。
今天特地推薦大家去閲讀《天道》的原著《遙遠的救世主》,小説沒有電視劇的刪減,適合深度閲讀。作家豆豆除了《遙遠的救世主》還有《背叛》和《天幕紅塵》,三本書簡稱“豆豆三部曲”,精彩無比。如果你對這套書感興趣,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