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川台90後記者團首次探堆,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這兩天,三星堆文物“盲盒”越開越刺激。祭祀坑旁、修復間裏,一雙雙年輕的眼睛時刻“警惕”,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首次到文物考古核心區域採訪,三位川台年輕記者趙晴、葉思迪、任琳有怎樣的感受,來看他們發回的一線手記。
葉思迪:讓器物連接相隔三千年的你我
6月13日,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新聞通氣會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舉行。12日上午,我和同事一行四人驅車到達發掘現場,有幸進入封閉的考古大棚,近距離探秘正在進行器物清理和提取工作的7、8號“祭祀坑”。
考古大棚裏錯落着四個大小不一的透明玻璃房,6個新發現的“祭祀坑”就靜靜的躺在裏面。大門右側則是數間連在一起的白色房子。經工作人員介紹,我們得知這是現場保護實驗室,部分器物出土後,可以第一時間對其進行保護,這樣的設置在國內考古一線並不多見。
大棚內橙色的木質通道,灰色的細毛地毯,綠色的防水沙袋,身着白色防護服的考古工作人員穿梭其間。一切都顯得秩序井然而充滿活力。
拍攝於2022年6月12日 考古大棚
站在“祭祀坑”旁,身後全套現代高科技儀器和身前琳琅破碎的古蜀國器物使我產生一種奇妙的割裂感。而我也從未想過自己會是以這樣一種方式與這些器物相遇。以前,我和它們的相逢只會在博物館,隔着玻璃罩打照面。而現在,我站在坑上,它們躺在土裏。“現場感”這三個字便真真切切在我腦海裏迴響。
或許,三千多年前的“三星堆人”正躲在某個角落,看着站在坑旁腦子裏胡思亂想的我偷偷發笑。雖然我不知道他們為何發笑,但聯繫似乎正以這種方式展開,通過器物相連,跨越時空。
拍攝於2022年6月13日 考古大棚
拍攝於2022年6月12日 考古大棚
隨後的幾天時間裏,越來越多“光怪陸離”的文物被提取,當年三星堆王國那複雜的宗教精神信仰形態也漸漸在我腦海裏浮現。以此次8號坑出土的青銅神壇為例,從目前來看,整件器物的形制結構大約可分為上中下三層,底部是雕滿鏤空花紋的方座基台,中部估計有13個銅人,雕琢精巧姿態各異。有的雙手呈持握狀態,跪在神壇邊緣。有的身着花裙,直坐在神壇每一個面的正中心......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的“三星堆人”會在某個神聖的日子裏,聚在一起舉行莊嚴的儀式。在雕滿花紋的台階上,他們身披長袍,頭頂華冠,臉戴縱目面具,或立或跪,身邊是環繞遊走的奇珍異獸。一切都是那麼的威嚴而神秘。
拍攝於2022年6月14日 文保中心
神秘,也正是三星堆文明的魅力所在。每次脱下白大褂,從考古大棚或文保中心走出都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三星堆人”和我們遠隔數千年,卻又似乎近在咫尺。他們生命的痕跡似乎都凝結在不斷出土的器物之上,三千年後的我們通過解讀這些遺留信息去聆聽他們曾經的故事。
夜幕低垂,當我回到隔離賓館和老師就這幾天的見聞和感受進行交流時,他在屏幕那頭回復了四個字:躬逢盛事!
拍攝於2022年6月14日 文保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