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溢書香人文味道的海派教育街
可閲讀可欣賞的路名文化街
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濱水休閒路
……
在面積達7.88平方公里的
靜安區彭浦鎮
像這樣富有特色的主題道路
背街小巷(街坊道路)逾30條
這是該鎮開展“美麗街區”建設取得的成果
作為距離市中心最近的城鎮,彭浦鎮經過20多年的城市化建設,已成為住宅樓宇密集、高新科技產業集聚的大型社區。但與此同時,鎮域內大部分道路為生活性街區,道路水平空間以機動車優先為主,缺乏街面綠道、景觀設施與社交空間;道路兩側普遍存在裙房商鋪風貌雜亂、圍牆景觀單一、沿街立面缺乏秩序、缺少特色景觀和文化元素的情況。
為滿足轄區居民渴望高品質生活環境的需求,該鎮攜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團隊對全鎮35條道路按照“一街一景”的要求進行了全方位的景觀設計和改造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一大批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美麗街區”紛紛建成亮相,成為城市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原平路
書香人文教育魅力街區
原平路(靈石路-江場西路)全長1200米,系南北向生活性道路。
該路段沿線有上海行健職業學院、新中高級中學、新和中學、閘北第二中心小學、震旦幼兒園、永和幼兒園等一系列門類齊全的大、中、小學和學前教育機構,是滬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園區。
為此,彭浦鎮在“美麗街區”建設中,將該路段打造成書香人文教育街區。
在建設中,鎮政府根據原平路沿線學校建築立面及其圍牆的色彩多數以紅色為主基調的特點,將道路兩側沿街商鋪建築立面和12個住宅小區沿街建築立面下半部的顏色,裝飾成與學校相同的紅色,從而使沿線建築色彩達到和諧統一。
同時,建設方在學校、小區圍牆欄杆處新增了充滿書香人文氣息的掛件飾品,並在圍牆柱上安裝了典雅大氣的壁燈;還對人行道花壇進行了升級改造,並增設了凳椅,供周邊小區居民和學生小憩閒聊。
家住永和二村的張惠芬阿姨告訴記者,自從原平路景觀改造完成後,她和小區一些中老年居民去菜場、超市購物後回家時,經常會在花壇邊上的長椅上坐一會兒,邊看看道路景色,邊聊聊家常,特別舒服。
晉城路、陽城路
可欣賞可閲讀路名文化街區
彭浦鎮許多生活性道路是依據其他城市地名而命名的,像陽城路、晉城路、高平路、平遙路等。
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團隊在對“美麗街區”進行景觀設計時,選取了部分較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名稱道路及可利用空間,通過增設壁畫、牆繪、雕塑、藝術照明設施等,打造可閲讀可欣賞的路名文化景觀,其中晉城路519號、陽城路20號文化景牆設計最為典型。
晉城路519號景牆位於晉城路北側,近高平路口,該地過去是一段老舊的小區圍牆,還侵佔了部分街道空間。此次景牆設計改造結合晉城文化遺產展示,打造成為“晉城遺韻”的路名文化景牆。
在空間上,景牆向小區方向後退,還空間於街道,同時保證西側一層連廊與街道空間貫通;在材質上,景牆採用與周邊建築和街道協調的紅磚為主,兼具晉城文化和海派風韻;在設計上,採用新中式風格,融入磚牆拼花、書法字體、文化圖案等傳統元素。
而陽城路20號位於陽城路東段北側,近原平路與陽城路路口,曾經是一段未經粉刷的圍牆,磚牆表面積滿了雨垢,被眾人評為最影響市容市貌和景觀品質的一段道路。
專家團隊通過適地性改造和反消極設計,以路名城市的文化符號“陽城雙塔”為元素,在保留磚牆結構基礎上,融入梵高抽象星空的藝術手法,創新使用卵石立砌的方式,勾勒出變幻的星空與雙塔輪廓,形成一幅中西融合、地域特色鮮明的可閲讀可欣賞的現代拼貼式街道文化景牆景觀。
該景牆基座採用深灰色金屬材質構築,以燈箱發光字形式展現雙塔歷史,景牆兩側則用竹子遮擋,柔化周邊建築。
景牆的建成,令原先普普通通的晉城路、陽城路,頓時成為有歷史故事和文化底藴的道路,經常吸引行人駐足觀賞。
彭越浦路
市井牆繪閃耀濱水空間
彭越浦河畔的彭越浦路(靈石路-汶水路),原先是一條鄉間爛泥小路。近幾年,經過彭浦鎮政府和區水政管理部門聯合治理、改造,水體環境好了,河岸還建起了高品質的綠化帶,增設了坐椅、路燈和欄杆,路面也鋪成了柏油路。
然而,彭越浦河廣中西路以北至靈石路段濱水帶,圍牆表面剝落殘舊,是一處環境品質相對較低的公共通道。為此,鎮政府在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期間,與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師生聯合在彭越浦路沿河圍牆上繪製750米長的故事牆繪作品。這個主題為《海上浮生記》的牆繪作品,色彩以藍、黑、白三色為主基調,以超現實、浪漫主義的手法營造了一個水鄉大都市的市井生活故事。
《海上浮生記》以一個帶翅膀的小女孩形象為主角切入,畫面以她在不同角度的飛行軌跡為線索,內容創作分為四個版塊:上海暢想、海上生活、天馬行空、流域浮生。作品以“水”為畫面元素,海浪、游魚貫穿全篇,勾勒出生活在海邊的居民生活百態,既與彭浦親水步道景觀充分融合,又表達了居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寓意。牆繪中還巧妙融合了多處宣傳欄與座椅結合設計的裝置,形式延續水元素,宣傳內容可定期更換。
“現在河岸景色實在太美了!”現年73歲的廣中苑小區居民舒寶榮表示,他從小就生活在彭越浦附近,過去因為河水黑臭,旁側圍牆也破舊不堪,整條道路十分冷清、破敗,“在以前,一般情況下,大家都不往這裏走。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水清岸綠景美!早晨、黃昏來這裏觀景、跑步、休閒的人很多。”
記者、圖片:顧武
編輯:陳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