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船背後的長江大保護

“前往下紅巖的遊客,請抓緊時間上船!”6月6日,在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碼頭,一艘遊船停靠岸邊,60歲的尤榮利在船上招呼遊客,準備駕船駛往織金縣的下紅巖碼頭。

60歲的尤榮利是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村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尤榮利全家都以打魚為生。“化屋過去的船,都是木船,木船空間狹小,因此更多是用來捕魚,一個月下來,能打個五六百斤。”尤榮利告訴記者。

一條船背後的長江大保護

  化屋村村民過去使用的船隻。史開心 攝

烏江是貴州省第一大河,也是長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全長1044公里,橫穿貴州7市(州)47個縣(市、區)。自2018年開始,毗鄰烏江源百里畫廊風景區的化屋村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十年禁漁要求,全面取締網箱養殖,如期完成退捕任務。

同時,化屋村嚴格落實河長制,明確河段責任到人,隨時保持河面、河岸乾淨整潔。採取村規民約約束、文明實踐大講堂等載體提高羣眾的環保意識,六沖河化屋流域水質達到Ⅰ級標準。

一條船背後的長江大保護

  如今,化屋村村民運營的遊船行駛在江面上。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尚宇傑 攝

曾經靠打魚為生的尤榮利,加入了村裏成立的黔西市畫廊航務有限公司,轉“漁船”為“遊船”,開啓了新的生活。除了經營遊船,尤榮利還義務承擔了江面垃圾清理的工作,為烏江的生態維護儘自己的一份力。

漁船變遊船的背後,是貴州推進“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動實踐!

一條船背後的長江大保護

  如今的化屋村,水清岸綠,風光旖旎。史開心 攝

作為長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貴州時刻繃緊生態環境保護這根弦,堅持保護與修復齊頭並進,貴州在治理上先行先試:

——網箱養魚,拆!

——河流污染,治!

——污水處理項目,建!

……

一條船背後的長江大保護

  一艘遊船準備駛出化屋村碼頭。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尚宇傑 攝

“我負責的是河岸保潔工作。”家住河邊的陳真美,是化屋村護寨保潔隊的一名隊員。陳真美既是村裏的保潔員,也是六沖河化屋村河段的巡河員,負責河岸清理、河道巡護、村寨環境整治等工作。

全面禁漁生態修復,水環境日益向好,加上特色民族風情,森林植被蓊鬱,如今的化屋村,成為眾多遊客“心頭好”。

村裏的老百姓吃上了生態旅遊“飯”,收入大幅增加。隨着鄉村基礎的完善和旅遊業崛起,大家就業和創業熱情高漲,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留在家鄉,信心滿滿朝着希望奔。

一條船背後的長江大保護

  烏江北源六沖河化屋村河段全景(拼接照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尚宇傑 攝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助力‘兩山’轉變,做好生態保護示範工作,讓綠色效能進一步彰顯,讓綠水青山成為化屋村民的‘幸福不動產’和‘綠色提款機’。”黔西市新仁苗族鄉黨委副書記、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許蕾表示。

肩負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責任的貴州,全力打造綠色屏障建設示範區,全方位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試驗,交出了一份自我革命和綠色轉型的精彩答卷。潺潺碧水,正奔騰東流!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尚宇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1 字。

轉載請註明: 一條船背後的長江大保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