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頂尖設計院校——畢業生直播講座》啓動於2020年年初,作為《設計栽培計劃》的首發欄目詮釋了我們發起該計劃的初衷:在未來的設計中“敢於發聲”要比“高效”更重要。
我們聚焦以視覺、跨界為輸出的設計作品,鼓勵創新,無懼稚嫩,為設計師及作品提供向世界吶喊的舞台。與以往欄目不同的是,我們更關注個體,挖掘新生代華人的設計力量。
在這裏你可以聆聽國內外本、碩畢業生們作品背後的故事和創作經歷,更加詳細地瞭解此時此刻國內外的設計新思潮,掌握國內外導師們的先鋒理念,多維度地感知視覺設計。
4月中至7月,我們將陸續邀請多個國際院校的華人應屆畢業生以“畢業展”為線索,為大家分享他們的學習經歷、創作過程以及文化衝突下對於設計的思考。
全球頂尖設計院校畢業生訪談也是對這次直播講座的提煉,通過圖文形式讓讀者更能深度解讀新一代畢業生的成長經歷和他們的設計思想。
全球頂尖設計院校畢業生訪談也是對這次直播講座的提煉,通過圖文形式讓讀者更能深度解讀新一代畢業生的成長經歷和他們的設計思想。
本期我們邀請到畢業於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平面與媒體設計本科專業的陳曉彤,她會向讀者介紹她的畢業作品及她在倫敦學習的一些經歷…
自由平面設計師:在倫敦和國內均有商業設計項目經驗,合作過的客户包括 TouchNote, Hammerton Brewery, Old Operating Theatre Musuem, Inner Innovation 等。
北京LxU Studio設計實習生 :曾參與商業項目策劃和設計過程,工作內容包括三維空間設計,平面設計,概念發散和品牌戰略歸納。項目客户包括天貓,太平鳥等。
介紹一下你自己
我來自中山,一個非常安逸的廣東小城,目前在聖馬丁讀本科平面傳達設計。
要我形容的話,我是一個很有流動性的設計師,與其説是跨界,可能無邊無界更切實,從硬邦邦的數據可視化,到人性化的傢俱設計,我都充滿好奇、充滿熱情地去玩、去試。
描述一下你的畢業作品
我的畢業作品的主題是可觸摸的另類數據可視化,有兩個設計組成。
第一個設計是是圍繞着我們在聖馬丁的集體生活展開,探討人、生活和空間的關係。在觀察中發現聖馬丁的平面圖很枯燥無味,僅僅展示了空間的分配,卻忽略了生活的豐富體驗。設計以重建一張多維度的平面圖為中心,從環境,物體情感的角度去重現我們在聖馬丁的現實生活,包括我們怎麼去重新定義空間的用途,去挑戰物體傢俱的屬性,去和物理環境相互影響和空間是如何對我們的情緒有影響。讓觀眾從另類的地圖設計中,真切地感知到在聖馬丁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個設計是講述了人們在家隔離的獨立生活,反思我們在全球疫情下,人、生活、空間和數碼科技的關係。在封城隔離的措施下,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經歷或者經歷過被困在家中的日子,我們在家對數碼產品,尤其是手機的依賴性明顯提升。我希望用設計去記錄,這個特殊時期裏我們的生活,結合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用新穎的形式去展現我們的時間和空間大量地被手機佔據的現象,引起共鳴和社會的思考。
當初你選CSM的初衷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在大學裏學設計?這是我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反覆思考的問題。
對我而言, 大學是一個平台, 遠遠不止學習專業知識,更多的是被開放自由的藝術氛圍影響,開闊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和優秀沒有架子的導師平等地交流對設計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認識一羣志同道合、有着對設計有同樣熱情的同學。
雖然受疫情的影響,我們是很特殊的一屆,少了很多不可或缺的經歷,但依然,聖馬丁這些奇怪又豐富的氛圍,平等自由的交流方式,有趣且默契的朋友們,是無可取代的。我始終相信,我三年前的決定是適合我的決定。
能分享一下你和你的導師的交流過程嗎?
我們三年來接觸過的導師其實不少,大一有教基礎課的導師,大二有教不同方向的導師,例如品牌設計、敍事插畫等,大三有個性化指導理論和設計的導師,雖然每個導師的相處方式都不一樣,有的很直接嚴格,有的很平易近人, 但是在我的理解,我們和導師的相處一向很注重平等和聆聽。
無論是年紀大,像是活字典一樣的導師,還是有正職設計師工作的客座導師,我們經常在學校裏聊天,我也會説一説我最近在做的項目有什麼難題或者有趣的地方,他們也會給我大方分享有用的理論或者設計案例,我的靈感很多時候是從和不同導師的對話中迸發的, 他們不會告訴你要怎麼做,甚至都不會告訴你要做什麼,但他們很多時候是給你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發現你忽視的閃光點,引導你通過勇敢的實驗去找到你的答案。
在學校學習過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你又是怎樣克服它的呢?
最大的挑戰可能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正因為 聖馬丁鼓勵獨立思考和平面傳達設計非常廣泛的特點,三年中有很多很多迷茫和懷疑的時刻。
想起大一的時候,好比撒網的階段,什麼都去嘗試,不同媒介、不同風格,有做得好的,也當然有做得不好的,我攝影真的爛,當時直接被diss後覺得自己不夠天分,不夠努力。但時間長了,自己慢慢感悟到沒有全能的設計師,上帝關了一扇門,那就去找到它為你打開的另一扇窗。我的攝影不足,但我對數據有非常高的敏感度,所以在一個又一個項目當中去試水、深究、總結,和導師同學去探討、推敲,從經驗中慢慢摸索自己的門道。現在我很感謝曾經像大海撈針般地迷茫過,才能找到我自己如針般細緻的自我認識和身份定位。
慢慢從項目經驗裏面摸索自己樂此不疲的領域,可能這個領域很另類、很小,但只要你有動力去死死鑽研,那就是隻屬於你的出路,你的定位。
當今設計跨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又是如何與自己的專業相關聯的?
在我看來,設計跨領域是趨勢,但更是本質。 所有設計的共同目的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不同領域的設計相互呼應,相輔相成。例如一個品牌的建立,包含了硬性的產品設計,突出產品的視覺設計,甚至線下體驗產品,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空間設計等,領域之間一環扣一環。 可能設計領域之間的邊界本應是模糊的,相互影響,相互學習,才能一起創造出新的可能。
平面傳達設計,我的理解是傳達大於平面,如何傳達的效果最好是作為設計師應該首要考慮的問題,媒介的選擇無疑是從傳達效果出發。在有些人看來有些設計跨領域,可能不一定完全對,這些設計可能一直在傳達設計的領域裏,只是選擇了不常用的形式。
在學校實踐與理論的分配比例是怎麼樣的?論文重要嗎?
就我們系來説,實踐和理論基本上是同步一體的,基本上每一個大的課題都會要求有設計的作品和理論性的論文,導師在評分的時候也是整體的來評,不會單獨看哪一項,所以比例是同等地重要。
同時實踐的設計,我們的設計過程也會被考核,例如前期的調研,理論的支撐,理論的應用都需要被體現出來,也是對我們的一個高要求,在過程中也會自發性地去學習很多不同理論。去獨立地思考作為設計師對這些理論該如何理解和應用。
技術類的教學課程在CSM是怎麼安排授課的?
聖馬丁是很推崇自主獨立學習的,因為每一個學生的設計方向都不一樣,需要用到的技術也不一樣,所以安排每個學生都一樣的必修技術課程是不合理的, 必修的技術類課程都是入門的程度,而且在集中在大一,包括軟件入門,絲網印刷操作,創意編程介紹等等,在入門的介紹後,大家基本都有一些認識,可能在之後做項目需要某一項技術的時候,可以單獨約專門的老師一對一學習。主要還是非常個性化的,但需要學生獨立性和主動性。
在你看來,商業設計和自發性設計有什麼方法能更好地結合?
老實説,我不太認同把這設計項目區分成商業和自發性的這種説法,因為在我看來,是忽略了自發性設計在商業上的潛在價值,好像沒有甲方、沒有客户的設計項目就是設計師的自娛自樂。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各花入各眼, 任何自發性或實驗性的項目,無論風格多麼非主流,概念如何抽象,在有客户認可其價值的情況下,都有可能成為商業項目;反過來説自發性設計衝擊了傳統商業設計,開闢了新的可能,同時也刷新大眾的審美觀。再者,商業設計為自發性設計提供了框架,在表達形式向上飛的時候,是商業的思維向下落地穩住了重心。
商業設計和自發性設計從來都不是對立的,而是兩條相交線。 自發性設計從商業設計中,提取框架和思維,從而有目的,有説服力,而商業設計從自發性設計中看見新的可能,得到啓發。
倫敦這座城市或者説CSM這所學校帶給了你什麼樣的改變和成長?
在倫敦的四年對我的改變是一點一滴,因為習慣了文化的多樣,學會了包容,習慣了快中帶慢的生活節奏,學會了自己給自己壓力同時也善待自己,太多成長,但最重要可能是習慣了時常熬夜,然後喜歡上了喝咖啡哈哈。
但聖馬丁對我的影響不是一點點,我感覺最深刻的是我變得很愛表達我自己。以前我也是個比較害羞內向的人,就是上課永遠不想主動回答問題,還避開和老師眼神交流的人,但這三年,需要和人打交道,表達自己,説明想法的場合特別多,基本上是日常,厚臉皮是標配,例如,做調研要經常訪問陌生人,團隊合作時要鼓舞夥伴,項目要在同學導師甚至客户面前展示講解,所以畢業沒有半點膽量和口才是不可能的。
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功能齊全的小設計團隊,在平時做項目的時候,我自己碰到的大多都是個人獨立完成的設計項目,所以很多時候身兼各職一點都不奇怪,從調研,數據收集分析,視覺設計,推廣宣傳等等全都要略知一二,一邊摸一邊學,有能力靠自己學,但有不懂就像身邊的人虛心求助,慢慢養成保持學習的好習慣什麼時候都很受用。
有沒有推薦的學習資料?
我自己最常用的網站是 Are.na,和pinterest的形式相似,但是更加系統化,更加符合設計師的工作需求。因為我比較喜歡在電腦工作,紙質的材料比較難整理,也不方便,這個網站其實就是我平常做項目的過程記錄,看過什麼理論資料,有什麼視覺參考全部都放上去,隨時隨地都能看,資料集中的話一找起來也很方便。
也很推薦 It’s Nice That這個網站和在油管上Nicer Tuesday的演講,經常分享一些畢業生和新派設計師的作品經驗,新鮮的想法比較多。
你未來有什麼打算?
目前在國內完成畢業設計和論文,同時在觀望未來。想做和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最近有一些合作項目要去完成,也很想開啓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可以為我自己的作品集增色。但現實來説,現在也尋找合適的工作機會,想加入中小型的創意團隊,希望能在交流自由、想法開放的氛圍下向一些有經驗的前輩學習,反正就準備好了先自己在國內摸爬打滾幾年吧。
對學習藝術設計的同齡人或者學弟學妹有什麼建議嗎?
你身邊的人可能是你以後的同事、朋友、拍檔,但永不會是對手。 設計圈其實不大,處處都有聯繫,所以趁早累積下好人脈,留下好印象很關鍵。做設計師前,先做人,用真誠待人,用細節待事,這是我一直對自己的要求。
從今天起不要找藉口,對自己狠一點,年輕多吃點苦,熬一熬才是青春。
《全球頂尖設計院校畢業生直播講座》欄目
發起&策劃人
陸俊毅_設計現場是一個專注於傳播視覺設計為主,涉及各領域多方位信息的公共交流平台。我們力求引領當下視覺傳達的行業發展,啓發高校設計教育的進步,關注全球各類設計人才的成長。
我們的粉絲包含藝術類學生、設計師、設計愛好者,目前微信公眾號粉絲量達20萬以上,微博粉絲量達20萬以上。
我們作為媒體方長期與國內外的協會組織、院校、展覽賽事有合作,包含活動策展、設計賽事報道等。
Tao Graphic Design是一家位於上海的平面設計工作室,由奧地利華裔設計師林濤創立。工作室專注於字體排印設計,編輯設計與視覺識別設計。其作品曾入選TDC紐約,TDC東京,德國紅點獎等。除設計服務以外,工作室也從事設計教育領域,其培訓的學生連續三年成功錄取耶魯大學藝術學院。
重合設計是一所建立在北京和倫敦的跨界設計事務所,致力於搭建中國與世界的藝術橋樑,由國家公派留英設計師夏巖楓創立。成員來自於藝術、設計、市場、實驗表演等多元領域。我們提供社會委託、固有邊界拓展、設計思維整合、素養提升、實驗出版、共享社羣搭建等設計服務,也產出具備敍事性、批判性和思辨性的自發項目。同時,開設重合設計中心海外教學部,自2016年以來,連續指導學生考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全球TOP5藝術學院錄取率100%。
視覺設計:夏巖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