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來黎埠鎮文化公園賞千年古榕,感受濃濃的鄉土情懷!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休閒

///

2020、11、05

大聖爺文化公園

這裏鍾靈毓秀、肥田沃土、水天一色;這裏鳥語花香、魚蝦成羣、相映成趣。你願意到此覓尋齊天大聖的足跡,感懷鄉土之情嗎?陽山縣黎埠鎮有個地標性的大聖爺文化公園,裏面有個大聖爺廟,位於黎埠圩南1公里,地處古連州通往省城的官道上,是古往今來鄉民過客歇息之處,亦是圩市鄉村保障之所。

廟門前有兩棵七八人合抱的古榕樹,屬國家一級古樹,樹齡500多年。相傳這兩棵古榕樹是一公一母,它們相依相靠,枝杈相連,無論經過多少個春秋風雨,始終依偎在一起。因此,當地流傳着一首詩:“賞千年古榕,尋連理枝,定一世情緣;拜齊天大聖,覓金箍棒,保一生平安。”

大聖爺文化公園

大聖爺廟

大聖爺廟,原為石門古廟,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逐漸形成地方文化活動場所,西靠獅子山,東臨扶村水,南北翠竹婆娑,有“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之美。整個大聖爺文化公園佔地約五千平方米,其中,大聖爺廟佔地約三百三十平方米,頂高十米,重檐黃瓦,煙樓蓋頂,氣宇軒昂,直指蒼穹。廟門豎立四柱,欄杆橫過走廊,左右欄台回抱,前面明堂開闊,綠水環繞,青山朝擁,兩棵五百多年樹齡的古榕掩映,旁邊茂林修竹搖曳。從北眺望,旗山迎風招展。身臨此處,彷彿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恰似人間仙境。

大聖爺廟歷史悠久,富含生動感人的神話故事。相傳古代,黎埠燕巖白虎山,白虎修煉成精,為害附近鄉村。齊天大聖赴南海拜會觀音菩薩,時經黎埠上空,聞知有白虎精作惡,隨即按下雲頭,降伏妖精。而後,鄉民於黎埠古官道旁之旗山下,修建石門古廟,以鎮妖邪。時至清朝,自嘉慶至咸豐期間,海盜流竄,土匪橫行,禍及黎埠地區。為防匪盜,官紳於石門古廟旁修築工事。匪盜多次侵擾,鄉勇團練疲於抵抗,幸得齊天大聖屢屢顯靈,大敗來犯賊寇。匪平亂定,為感神恩,乃於石門古廟供奉齊天大聖,改稱大聖爺廟。民國之初,軍閥混戰,粵桂兩軍,在此對峙,相持日久,百姓紛紛躲避戰禍。危急之時,再得大聖顯靈,夢中授計,兩軍不戰而退。如此種種,黎埠百姓,人人感嘆,齊天大聖護佑,乃得保全家邦。從此,齊天大聖威靈遠揚,大聖爺廟香火鼎盛,傳頌久遠。

“唱春牛”

覓尋大聖爺的足跡,慢慢地還能發現大聖爺到此為民除害以外,也間接保護了當地民間歌舞藝術。其中,“唱春牛”歌舞藝術就連接了新舊時代,貫穿了大小文化交流活動。根據歷史記載,“唱春牛”起源於清朝光緒二年(公元1874年),流行於黎埠,已有近150年的歷史,是人與牛互動演繹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歌舞藝術。“唱春牛”有“唱”與“舞”兩部分,以打擊樂為伴奏樂,唱詞與表演集概括性、象徵性、趣味性和羣眾性於一體,由個人領唱,眾人和唱,邊唱邊舞,歌止舞停,旨在表現村民在春耕時節團結協作、勤於農事、忙於生產的精神,鄉土氣息十分濃郁。該節目是當地羣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節目之一,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藝術感染力。

每逢春節至元宵期間,“唱春牛”都會在大聖爺廟前的文化舞台演出,祝福人們在新的一年裏,在大聖爺的庇佑下能夠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萬事如意。“唱春牛”不僅是黎埠客家人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民間藝術,更是清遠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除了“唱春牛”,還有“採茶舞”“客家山歌”和“千年黎埠,愛的天堂”等等傳統歌舞藝術的表演,它們以星光為彩燈、以綠植為裝飾、以鳥鳴為配樂,在簡單樸素的文化舞台前,吸引了數以萬計觀眾前來參觀。置身大聖爺文化公園之中,在大聖爺廟前,在千年古榕樹下,看“唱春牛”、賞“採茶舞”,感受歌舞律動中散發的濃濃鄉土氣息和客家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都會令人神往不已。

濃濃鄉土情

一別已然秋水殤,再見已是百年身。如果不翻閲以前的照片,不問詢當地的老人,不細看廟宇的細節,是難以想象如今氣象莊嚴、氣勢恢宏的大聖爺廟在20世紀甚至是更久以前,也有一如大聖被壓五指山下般的落魄。歷經百年,原來狹窄泥濘的單行道,現在已經是兩車道寬的硬底化道路;原來廟前一片雜草叢生,現在已是一片遊玩休閒勝地。

在新時代的浪潮裏,大聖爺廟留下了世世代代可尋過往的足跡,給予了當地羣眾一種純真而美好的精神寄託。大聖爺文化公園不但是黎埠鎮鄉村文化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更是鎮區周邊羣眾生活休閒的好去處。附近秋楓樹、木棉樹、紅花繼木、黃金榕、鴨腳木等樹木灌木的叢生,讓大聖爺文化公園多了幾分花果山般的鬱鬱葱葱。文化歌舞台、文化室、康體娛樂設施等相應配套,不僅豐富了當地羣眾的茶餘飯後文體生活,也留住了過往遊人匆忙的腳步。

行走在黎埠文化古鎮,所到之處都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鄉土情懷

編輯:陽山網

來源:黎埠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