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雪海探梅,光福初春最驚豔的景緻

光福古鎮位於蘇州市吳中區,地處太湖之濱、鄧尉山麓,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島。光福域內羣峯連綿、重山疊翠,恰如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所云:屋上有山屋下水,開門波光眼如洗。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為這裏增添了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傳説,光福自古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譽。

每當春寒料峭,羣芳尚在酣睡之際,位於光福鄧尉山的香雪海梅花卻已鬥雪傲霜、凌寒獨開。光福鄧尉山種梅歷史可追溯至秦末漢初,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若言其衍亙五六十里,窈無窮際。

香雪海探梅,光福初春最驚豔的景緻

圖説:梅花凌寒獨開 新民晚報記者 唐敏 攝

名人高士

光福古鎮人文歷史積澱深厚,從古至今,眾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對光福都寵愛有加。

元末大書畫家倪雲林獨愛光福秋韻,後乾脆在此隱居;明末文學家歸莊對鄧尉梅花亦情有獨鍾,曾先後八次到鄧尉探梅,並賦詩詠梅抒懷;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更是與光福玄墓山有着深厚的緣分,在其鉅著《紅樓夢》中曾兩次寫到玄墓山;著名劇作家田漢、書畫大家劉海粟與光福司徒廟裏的千年古柏有着不解之緣,田漢曾賦詩:裂斷腰身剩薄皮,新枝依舊翠雲垂。司徒廟裏精忠柏,暴雨飆風總不移。

光福寺

光福古鎮以坐落在光福寺內的光福塔為圓心,光福塔是古鎮的標誌。

光福寺位於古鎮龜山南麓下街,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寺內明代香樟冠蓋如傘、滿目蒼翠,這裏曾是高僧講經授道之所。作為吳地最古老的寺院,它與寺前的宋代石橋、寺後山頂的光福塔以及院內的碑碣古刻等都已成為文物瑰寶。

矗立在寺後龜山之巔的光福塔,與周圍景物相映襯,頗有“不在畫中已入畫”的意境。登塔眺望,遠山峯巒連綿,東西崦湖交相輝映。

香雪海

清康熙帝曾先後三次到鄧尉探梅;乾隆六次南巡,亦每次必到香雪海賞梅。兩位皇帝在光福共寫了19首詩,其中13首為詠梅詩。客到無人管迎送,送迎惟有古梅花。在光福“鄧尉探梅”早已成為新年的一種習俗。望衡千萬家,種梅如種穀,十里梅鄉是如今真實情景的寫照。香雪海數百畝梅林如今已形成“沿廓探梅”“登樓觀梅”“入園品梅”“登高賞梅”四大美景。

掩映在香雪海中的聞梅軒和梅花亭,就像飄浮在茫茫雪海之上的玉宇瓊閣。乾隆的詩碑就在梅花亭旁,遊人在此可邊品茗邊賞梅。

清奇古怪

司徒廟位於光福鎮西的澗廊村,清奇古怪是司徒廟內的四株兩千年古柏。這四株古柏造型別致、姿態各異,雖經千年風霜雨雪,日曝雷擊的侵襲,卻依然遒勁壯觀,堪稱江南一絕。

傳説乾隆帝下江南巡視來此,被這四株古柏大為吸引,分賜四柏“清”“奇”“古”“怪”之名號,有“清奇古怪畫難狀,風火雷霆劫不磨”之譽。清柏主幹挺拔、茂如翠蓋、直聳雲天;奇柏雷擊為二、皮連枝綠、朽而不枯;古柏紋理盤旋、古樸蒼勁、貌衰枝壯;怪柏卧地三曲、游龍走蛟、滿枝蒼翠。如今的清奇古怪雖瘡疤累累,卻依然鬱鬱葱葱、四季常青,盡顯百折不撓的氣概。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2 字。

轉載請註明: 香雪海探梅,光福初春最驚豔的景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