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雙鳳村坐落在湘西的大山深處,原名“雙且”、“桑棲”、“雙棲”或“爽切”,土家語是“兩隻鳳凰”的意思,以村北、村西兩座山峯狀如鳳頭而得名。

這裏古木參天、竹林掩映,一條小溪沿村寨自上而下蜿蜒流淌,潺潺水聲伴着彎彎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吊腳樓,現了“自古以來土家村寨散處溪谷、所居必擇高峻”的居住特點。

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在建國後5年代的民族識別中,民族學泰斗潘光旦、語言學家羅常培等數十位專家學者曾在這裏進行專訪,將雙鳳村作為樣本村,蒐集整理了大量土家族作為單一民族特質的資料,並以此為據於1956年正式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因“土家文化傳承千年不斷,民族圖騰象徵功不可沒”的典型特質。被眾多民族學、民俗學專家公認為“中國土家第一村”。

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據村中古石碑記載,在唐代就已建村,歷二百餘代,兩千多年。現有全村都是土家族,以田、彭兩姓為主,是整個湘西土家族風俗保存最完整的兩個村寨之一,也是土家族現存為數不多的民族古文化遺存地,至今仍保留着自身的民風習俗,是中國土家族上千年曆史文化的再現和縮影。

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如今,村人不清楚老祖先是從何時遷來的,只知最早有彭氏兩兄弟和一田姓男子結伴來到此地,然後繁衍生息。後來,彭氏兄弟家族人丁興旺,人口比田姓兄弟要多。因為雙鳳村地方狹小,容不下更多的人,所以,從雙鳳村向山下先後發展了7個村子,因八寨中有七寨以彭姓為主,一寨以田姓為主。長期以來,彭田二姓結為異姓兄弟,田姓原附於彭姓,習稱“七寨半”,現在則稱“三鄉八寨”(在行政規劃中八寨分屬於三個鄉鎮管轄)。

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土家族愛羣居,雙鳳村建築也非常獨特,村內建築全部為木質結構,多為轉角木樓。木房沿小溪兩側選地而建,多為四排三間,五柱八棋或四柱三棋。轉角樓羣嶙次排列,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

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擺手堂是雙鳳村的標誌性建築,走過接龍橋,就是擺手堂。“擺手舞演繹刀耕火種,毛古斯再現洪荒狩獵”,擺手堂大門兩旁這副對聯成為遊客到雙鳳村瞭解土家文化的第一印象,字裏行間中展示着土家人的民族氣慨和特質。擺手堂是土家族用於祭祀祖先和跳擺手舞的“廊場”。只有土家族聚居的中心村寨,才建有擺手堂。

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擺手舞,是對土家生產、生活、征戰場面的再現:有表現打獵生活的“趕野豬”、“拖野雞尾巴”等。有表現農活的“挖土”、“種苞谷”等;舞姿粗獷大方,剛勁有力,節奏鮮明。

此外,還有茅古斯等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茅古斯,土家語,意為“渾身長毛的打獵人”。茅古斯舞,即那些“渾身長毛的打獵人”的歌舞。千百年前,它是湘西大地上的土家先民“畢茲卡”日常的舞蹈。如今,它被稱為“中國舞蹈的最遠源頭”。茅古斯,與其説是一場歌舞,不如説是一個古老民族與天、地、神、祖的一次虔誠對話。

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從這裏流傳出去的土家茅古斯、擺手舞被稱為“人類戲劇活化石”。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裏,土家人的文化遺俗就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它既是土家族現存為數不多的民族古文化遺存地,也是中國土家族上千年曆史文化的再現和最精彩的縮影,它所藴含的古老而燦爛的土家族文化遺產更是中國土家族的“博物館”和“基因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97 字。

轉載請註明: 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