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用盡積蓄建造的鄉村豪宅,不料只住了20年就搬走,如今成荒涼的無人村

昔日繁華村落,在人去村空後,卻沒有真正迴歸寂靜,而是被驢友們發現,漸漸成了户外探秘的勝地。位於廣東開平的加拿大村,就是其中之一。

富豪用盡積蓄建造的鄉村豪宅,不料只住了20年就搬走,如今成荒涼的無人村
為什麼明明建在中國鄉野,卻要取個“加拿大村”這樣洋氣的名字。其實加拿大村,並不是這座村落原來的名字。故事要從民國初年説起,蝦村一位叫關國暖的旅加華僑,回鄉率眾村民到加拿大謀生。這些漂洋過海的僑胞們身上有着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經過多年的奮鬥拼搏,開始富裕起來,也有了一些積蓄,便相約着要歸鄉集中建設幾座“豪宅”,以示衣錦還鄉之意,完成中國人“田、園、廬、墓”的夢想。

富豪用盡積蓄建造的鄉村豪宅,不料只住了20年就搬走,如今成荒涼的無人村
1933年至1935年間,他們在蝦村附近先後建起了12幢樓房,由六座廬、四座樓、一座碉樓以及一座會所構成。這些房子由外國人負責設計,建築材料也大多從國外運過來。所以建築中西合璧,融合了羅馬柱、圓拱、花雕、中國傳統灰塑等建築藝術;比起周邊其他村落(比如我們先前介紹過的鄧邊村),加拿大村顯得高大上許多。這裏的原名叫做耀華坊,有“光耀中華”之意,配合華僑們當時回鄉建屋的心境,還挺值得細品的。

富豪用盡積蓄建造的鄉村豪宅,不料只住了20年就搬走,如今成荒涼的無人村
建造這些房子的費用自然不便宜,幾乎花光了村民們所有的積蓄。然而世事預料,解放初期,耀華坊還人丁興旺,熱鬧非凡。開展農村土改的時候,村民害怕受到無辜牽連,1954年,僅僅在豪宅中居住了20年的村民們,只能再次舉家移民加拿大。從此之後,這些精美的建築就開始了在風雨中的寂寞守望。

富豪用盡積蓄建造的鄉村豪宅,不料只住了20年就搬走,如今成荒涼的無人村
所有建築規制齊整、坐北朝南,面朝潭江河而建,房屋面積在170-180平方米之間,均為兩至三層。十一座建築中,距離原蝦村祖屋幾百米的地方的春如樓是加拿大村建築羣第一幢;最漂亮最經典最有代表性的是位於村口的俊廬;而村頭的碉樓四豪樓最高是加拿大村的地標性建築。

富豪用盡積蓄建造的鄉村豪宅,不料只住了20年就搬走,如今成荒涼的無人村
加拿大村有一所會所,是一座單層別墅式建築,依水塘而建,大門上方正中是一片加拿大的標誌楓葉,門楣上有“僑苑”二字,是村民工餘娛樂、聚眾活動、集會交流和討論村事的場所。一箇中國的村子建有會所而沒有祠堂,可見西風東漸,中西合璧,加拿大村人的生活習慣已經是很有西洋風味。

富豪用盡積蓄建造的鄉村豪宅,不料只住了20年就搬走,如今成荒涼的無人村
在耀華坊建成的將近一百年裏,雖歷經天災人禍、戰爭烽火;整個村子雖然人去樓空,房屋多年無人居住,雕樑畫棟有些破損,門前庭院野草叢生,但全部房屋都基本完好,全都是質量上乘的青磚樓房,沒有一棟房屋倒塌,保持了原有村落和房屋建築的面貌。所有的房屋都是院門緊閉、大門緊鎖,作為遊客無法去屋內探訪這鬼屋般的空間;只能沿着村中小巷徘徊,觀看眼前這空蕩無人的風景,傾聽陰鬱淒厲的風語。

富豪用盡積蓄建造的鄉村豪宅,不料只住了20年就搬走,如今成荒涼的無人村
有數據顯示:2002年前,我國的自然村有360萬個,至2012年則只剩270萬個,相當於每一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在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時間裏,我國的行政村數量,從100多萬個鋭減到64萬多個。離開村莊去往大城市或海外闖生活,回頭卻發現村莊不復存在,這正是中國數以億計農村遊子的悲哀。

富豪用盡積蓄建造的鄉村豪宅,不料只住了20年就搬走,如今成荒涼的無人村
“它們悄悄地逝去,沒有輓歌、沒有誄文、沒有祭禮,甚至沒有告別和送別,有的只是在它們的廢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落成儀式和伴隨的歡呼。”

由於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的優勢,珠三角地區的村莊發展旅遊業還是比較有潛力的。這些遺存的村莊都是廣東開平僑鄉歷史的縮影;對那些僑居加拿大的華人來説,這裏始終是他們的故鄉。據説當地政府有意將“加拿大村”納入僑鄉旅遊開發計劃,並將其修繕如初,對外開放,也讓這些原生態的鄉愁之美得以長期保留。

富豪用盡積蓄建造的鄉村豪宅,不料只住了20年就搬走,如今成荒涼的無人村
對於加拿大村的保護與開發?你有什麼自己的想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與我們分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21 字。

轉載請註明: 富豪用盡積蓄建造的鄉村豪宅,不料只住了20年就搬走,如今成荒涼的無人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