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西南邊陲一個獨特族羣, 説蒙古語系, 寫漢文字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休閒

中國雲南玉溪通海縣興濛濛古族鄉位於通海縣秀麗的杞麓湖畔,鳳山腳下,有5個自然村,全鄉共有5479人,其中蒙古族有5338人,佔98%。蒙古族人使用的語言是一種特有的、獨立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蒙語支,書寫文字全部採用漢文。

雲南的蒙古族是元朝隨軍至滇後落籍通海的。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10萬大軍自寧夏六盤山出發,經甘肅,進入四川。渡金沙江入滇,結束了大理國在雲南的統治, 統一了雲南。

1254年,忽必烈班師回朝,留大將兀良合台鎮守雲南,繼續征服其餘未降部落。1255年,兀良合台先後攻取了滇東北不花合國、阿合因、滇東、滇北及通海、建水一帶。元朝統一後,留下了眾多蒙兵屯守,一部分官兵就居住在今天的白閣村後鳳凰山上。

1283年在通海境內曲陀關建立了“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在河西鎮的曲陀關、大寨及今九街鄉的韃靼營成了蒙古軍的主要駐 扎地。元朝中後期,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遷到河西城等地居住,一部分人則遷居鳳山腳下。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徵西大軍進入雲南,元朝政權徹底潰敗,住在雲南的蒙古軍被擊潰,四散各地,紛紛隱姓埋名,變服從俗,融入其他民族中。唯有鎮守通海曲陀關的部分蒙古族官兵想盡辦法逐步會聚在杞麓湖西岸,成為一個蒙古族聚居區,繁衍生息到現在。 散居的蒙古人多改為漢族,逐漸融合於漢族和其他民族之中,住在河西城、韃靼營等地的蒙古族居民則搬遷到鳳山腳下,漁户村(今興蒙鄉)成為雲南蒙古族最大的聚居地。

幾百年來,通海縣興濛濛古族鄉蒙古族語言、文字隨着當地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生了變化。文字已全部採用漢文,使用的語言是一種特有的、獨立的語言。這種語言的語音系統,大多數的短元音和輔音、語法結構與北方蒙古族語相同,詞彙只有少數與北方蒙古族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