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城山興國寺源於何時?解密這座古剎的前世今生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休閒

大城山公園是我市著名的景觀之一,尤其是重建之後的興國寺,以其巍峨聳立、華美壯觀令遊客歎為觀止。但興國寺源於何時?知之者甚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興國寺的“前世今生”。

興國寺建於何時?

但大清嘉慶十年間所立的“興國寺記事碑”記述:“寺之所建,始於唐,名曰興國。歷宋元明以迄於今,稱古剎焉。地基寬廣。東至大澗,西至大溝。南至橫道,北至大城,其間皆桃杏梨慄等樹,而花椒樹尤勝,凡供佛焚香者皆資其利以應用,故世語俗傳,不曰興國而曰花椒寺,其亦有因。與先世碑記所勒疆界甚悉,至今剎殘已久,而廟中四至之內所有果木之屬,又於乾隆年間,因冬寒過甚,春不盡萎。於是香火為之一空,選傳三世,只籍募化以供奉焉。邇年來,山場內準可開墾,僧因招人承租,計得租價已供香火,則界之所資於果木之所出着,今取資於地畝之所入也,倘亦佛之顯靈。默佑之所致取,是為記。”按此碑文記述,興國寺始建於唐。
為啥説“先有興國寺後有大城山”?

説興國寺始建於唐還有一説,即“先有興國寺,後有大城山” 。相傳唐太宗徵東至此,曾紮營小住補充糧草,太宗見這裏泉水如龍,山含靈氣,便在房玄齡和尉遲將軍的陪護下游覽此山。土人告知此山曰寸土山,山上有寺曰寸土寺,引起太宗君臣三人的好奇,三人登至山頂,果然有一座木質結構小寺。小寺僅一間殿堂,方寸之地倍顯簡陋,一老僧盤坐誦經,孤燈靜坐氛圍有些蒼涼,小寺門上橫匾“寸土寺”三字引起太宗的注目,心中一動問:“兩位愛卿,對此寺有何見解?”
尉遲將軍望望“寸土寺”三字,略作思索説:“大概此山多石少土,才取名寸土寺吧!”房玄齡一笑:“非也。寸土寺三字中寺居於右,右同於佑也,寸土寺三字之義為寸土為寺,寺佑寸土。此寺雖小卻為聖僧,他在為大唐祈祝,佑護每一寸國土。邊塞之地,有此聖僧,國之福也。”太宗大悦:“卿言正合我意,此乃興國之兆也,此次東征必將凱旋而歸。”老僧聽罷叩首謝恩。尉遲將軍隨即掏出一錠黃金送予老僧作香火之資。其後改建為興國寺,後世雖幾經修建,但所留史料均言“始於唐”。
興國寺曾經遷址

興國寺還有新舊之分,古廟在大城山上,其後遷址至啓新水泥廠外的山坡上,興國寺為何留下遷址的事情呢?其原委要從啓新水泥廠的歷史説起。
啓新水泥廠前身為1889年唐廷樞所建的細棉土廠,1892年唐廷樞去世,繼任者張翼不學無術,貪錢有方,致使工廠倒閉。1900年周學熙恢復了唐山細棉土廠,中間又被英國人騙佔過去,經周學熙的奮力抗爭,於1906年收回。其後各國在中國投資鐵路,需用大量水泥,啓新水泥廠迅速獲利並極度擴張,不僅在江南籌建新廠,還迫使開灤為其供給廉價煤,極大地降低了成本。其間也私下從興國寺僧人那裏買下大城山,開採含鹼量極高、用於生產水泥的原料石灰岩,其他石料用於建築。
這期間發生了企業與周圍農村之間的土地糾紛,興國寺周圍的張各莊、雷莊、劉莊、喬屯、城子莊等五莊對啓新開採大城山不滿,組成了五莊保護廟產公會,並推出劉蔭蘭、胡良臣、劉錦亭、張樹桐、劉雲晉五人為代理人,向法院對啓新提起訴訟。一年後即1935年12月法院宣佈啓新勝訴,各莊不服。為緩和平息企業與各村之間的矛盾,啓新捐給五村教育費五千五百大洋,五村不再起訴。

1937年,為擴大啓新的生產原料範圍,啓新派人先與五莊保廟會的劉錦亭取得聯繫,得到他的支持。之後便與興國寺僧人純一商談遷寺一事,純一提出三項補償條件。後經中間人王子百協調雙方達成協議:啓新將寺址遷至窯神廟舊址,按原樣重建,並負責建成後的維修,為寺院安裝自來水和每月提供香火費三萬元。於是將興國寺拆遷,啓新繼續開採大城山。至解放時,寺院已毀,碑石盡失,廟址被採石場佔用。如今盛世修廟,興國寺得以重建,再現於世人面前,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