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的西烏珠穆沁旗是名副其實的“白馬之鄉”,自古以來就因盛產白色駿馬而聞名。然而當我第一次參加這裏舉辦的冬季“那達慕”大會,卻對那些在雪地草原上奔跑的白馬有點小失望,畢竟看上去大部分都“個子不高,塊頭也不大”。一個成年壯漢騎在上面,“畫風”有點莫名的詭異,大概是擔心它們“承受”不住吧。
經過風雪交加的洗禮,有些蒙古馬略顯疲憊,但在馴馬人的看護下,盡現出一幅幅“憨態可掬”的模樣。由於是逆光拍攝,原本應該是純白的“毛髮”格外立體分明。
經過“科普”,原來正宗的蒙古馬因為長期生活在蒙古高原,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夏日要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零下40多度的嚴寒。所以它們的體形相對矮小,頭大頸短,看上去確實有點其貌不揚。
(圖文作者:阿陸,謝絕轉載哦,歡迎關注及合作)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其實“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或許正因此,才能抵禦西伯利亞的暴雪和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被蒙古人馴服後,更是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終於成為蒙古騎兵征戰四方的好夥伴。
蒙古馬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毛色主要以騮、青、黑、慄居多,白色較少。而對於蒙古族人來説,白色一直都象徵着真實、純潔、正直和美好。在他們的很多習俗中,白色的哈達、白色的食品、白色的衣服等一直也都是禮儀之首。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就極其寵愛白馬,且擁有大量白色馬羣。
烏珠穆沁旗的白馬就是其中一種罕見的優良地方馬品種,是成吉思汗時期宮廷專屬御馬,只繁殖在錫林郭勒草原的西烏珠穆沁草原上,據説成吉思汗的81匹白色戰馬就是來自於烏珠穆沁旗,因此也常被稱為成吉思汗白馬。
但是,在20 世紀 60 年代末,由於對白馬缺乏保護理念,烏珠穆沁草原引進了大量外來品種的馬匹,經過馬匹雜交環節,烏珠穆沁旗的白馬品質嚴重下降,這也導致了白馬價格暴跌,還被扣上了“問題馬”的標籤。到上世紀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初,氾濫的雜交馬被大量捕殺滅絕,因此能保留下來的血統純正的烏珠穆沁白馬變得十分稀少。
為了挽回血統純正的烏珠穆沁白馬,2012 年 7 月,當地牧民在相關部門的大力倡導之下,大量飼養純種的烏珠穆沁白馬,西烏珠穆沁旗也因此被授予“中國白馬之鄉”的稱號。伴隨着 2013 年“中國白馬之鄉文化節”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喚醒了蒙古族人對烏珠穆沁白馬的物種保護意識和飼養意識,在各方的努力下,烏珠穆沁白馬的純種血統終於得到了應有的保護,白馬數量鋭減、血統混雜等狀況也逐漸得到了緩解。
得益於當地大力保護和發展白馬事業,到2019年,聽説西烏旗的白馬已經達到6000多匹,可惜活動全程被安排得比較緊湊,主會場上的積雪都已經融化,就沒有拍到“萬匹白馬”在冰雪草原上奔騰的精彩畫面。
隨着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現在全國各地都有可以體驗“騎馬”的地方,但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説,“引進”蒙古馬的似乎並不多,應該是都覺得它不夠“高大威猛”。如果沒有認真瞭解過,誰又能想到歷史上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縱橫天下,他們的坐騎,竟然如此“矮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