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勸體”在網上流傳。據《揚子晚報》報道,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互助式、聽勸式旅遊在年輕網友之間風靡,不僅旅遊、穿搭有聽勸版,連房屋裝修、親子關係都有聽勸版。這不僅是“玩梗”,也體現了年輕人的包容心態。
比如,在旅遊類的網絡筆記裏,不少人都會給讀者留下善意的提醒,既有自己摸索的旅遊攻略,也有“避坑”的建議。“這個景點是挺漂亮,不過坡比較多哦,走路很累,要去的話最好還是坐遊覽車。”“我住過這家酒店,聽評彈很方便,但是離地鐵站有點遠。”網友看到這類內容,就能獲得不少一手的經驗,從而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旅程。這類善意的回覆,不會顯得評論者“好為人師”,而是能給人帶來實在的幫助。而從網友的反饋來看,多數人並不會覺得對方囉嗦,哪怕是那些極具個性、並不具備太多參考價值的建議,也包含着年輕人對於陌生人的濃濃善意。
很多年輕網友並不拒絕這類信息,並對各種“聽勸體”的信息保持包容、開放的態度。比如,在某些社交平台上,有女生髮帖詢問:“找不着對象,大家覺得我問題出在哪裏?”不少網友紛紛扮演起“勸人”的角色,用各種犀利、精闢的言辭對諮詢者提供獨到的建議。有的建議讓她調整找對象的思路,還有的話看似有些“冒犯”,比如讓她更注重穿搭、化妝等,實際上都是有價值的信息,是發自內心的關懷。
在過去,有些人在網上發帖、回帖是為了“刷存在感”,還有人在網上只是一味發泄負面情緒,看到別人的建議,就下意識地回懟,毫無包容之心。但是,從“聽勸體”的流行來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網友,能夠以善意來回應陌生人的關懷。這不僅是年輕人素養提升的表現,也有利於構建更加包容、和諧的網絡文化生態。
雖然現實中,網友提供的建議、攻略不一定準確有效,也不一定真正適合自己,但“聽勸體”流行背後,更多展現的是年輕人願意敞開心扉、對陌生網友表達信任的開放心態。借用網絡流行詞來“消解”非專業建議可能帶來的誤導與尷尬,也説明很多年輕網民對此心態比較平和,會從多元角度去看待海量的信息。
事實上,在網絡社交平台上,很多人提供的建議,僅僅是對個人生活經驗的總結,可能會存在一定侷限性。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將網友提供的“聽勸體”內容當成權威信息,其中難免會存在狹隘、偏激的看法。不過,正如“聽勸體”這個“梗”的名字自帶的詼諧感,很多年輕網友也是以一種幽默、隨和的方式來回應建議的。當“聽勸體”信息越來越多,網民自然會有辨別能力,從繁雜的建議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從而真正發揮“聽勸體”內容的作用。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