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在很多禮佛人的心中就是一個至高無上的聖地,尤其是閩南人,每年前往普陀山朝拜的人數不勝數。作為觀音菩薩道場,既是一個清淨的佛家聖地,也是一個極好的旅遊景點。不管你信不信佛,都值得來走一走。有種説法,來普陀山朝拜,必須連着來三年,但個人感覺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和安排來,心中有念想即可。時隔5年的第三次普陀山之行,雖然天氣不給力,但心誠則靈。
這次的行程比較趕,在普陀山的時間其實就一天一夜,主要去了三大寺(普濟寺、慧濟寺、法雨寺)和紫竹林南海觀音景區,如果要走完全部景點,包含西天景區、善財洞、珞珈山等,建議至少安排2天一夜行程。
【寫在前面的碎碎念】
1、關於外部交通:動車坐到寧波站,廈門出發可以坐到寧波站,單程票價294元,耗時近6個小時。這次選擇的是飛機出行,廈門-寧波單程1個半小時左右,也可以選擇廈門到普陀山的航班,更加方便。(PS:今年總體飛機票便宜,建議飛機出行更加省事)
2、關於內部交通:從寧波機場有機場大巴直達朱家尖碼頭,70元/人,車程大概2個小時,從朱家尖碼頭到寧波市區(南站),可以先到舟山普陀中心,再買到寧波南站的車,15分鐘左右就有一班。從朱家尖碼頭的話要1個小時才有一班。
3、關於普陀山島上交通:從朱家尖碼頭到普陀山的船票和普陀山的大門票、索道票可以在“普陀山”公眾號上提前預定,從9.18日起,上島必須提前在公眾號上預約。島上的交通以步行為主,主要景點間有接駁車,車票在5-10元不等,可以上車掃座椅後面二維碼支付。
4、關於門票:普陀山的大門票是160元/人(淡季140元/人),各種證件有打折,朱家尖-普陀山單程船票是30元/人。普濟寺香花券5元/人,慧濟寺香花券5元/人,法雨寺香花券5元/人,紫竹林南海觀音6元/人,香花券只支持現金購買,建議提前準備零錢。
5、關於着裝:入寺建議穿過膝的長褲,不要露肩(雖然普陀山並無明文規定)。一定要穿好走的鞋子,在島上大部分還是靠步行為主。9月的天氣,20度左右,温度適宜。只可惜這次剛好碰上台風尾季,都在下雨。下雨建議穿雨衣,寺內人多擁擠不好打傘
6、關於住宿:島上有不少酒店、民宿,可以依據個人預算進行安排。民宿多集中在西天景區一側,這次選擇的也是民宿,梅岑路金融街附近的“普陀緣·精品民宿”,200左右一晚,老闆會到碼頭接送,還算方便。
7、行程安排:
D1(9.18)7:50廈門-寧波 (MF8075),10:30機場大巴前往【朱家尖碼頭】,12:20抵達碼頭【德克士】用餐,14:00左右上島辦理入住【普陀緣·精品民宿】,15:00步行前往【普濟寺】,16:00步行前往【紫竹林景區】,18:30返回民宿,晚餐【阿杰特色海鮮飯店】
D2(9.19)8:00出門前往百步沙停車場坐車到法雨寺,轉接駁車到索道站,索道上山到【慧濟寺】,沿【香雲路】下山到【法雨寺】,坐車直接到碼頭,民宿老闆幫忙把行李送到碼頭,12:30離島
【抵達,便捷快速的登船通道】
比起第一二次來普陀山,這次的接駁更加方便簡單了。從機場大巴直達朱家尖碼頭,這個碼頭真的是有“布達拉宮”的即視感。這邊也有很多連鎖餐飲可以選擇,比如德克士、永和豆漿等等都有在這裏開了分店,可以先吃點東西補充體力再上島。
現在船票和門票都在網上預約,刷身份證即可登船,方便快捷,售票大廳內仍保留少數人工窗口,方便不會網上支付的老人家。
在往售票處的通道還有一台自助地圖打印機,可以掃碼獲得彩色手繪地圖哦。
平日人不多,大概排隊10-15分鐘便能坐上船,船程大概15分鐘,都是大船,不會很搖晃。
開啓第三次普陀山之行!
【普濟寺,朝拜之旅的開端】
好像每次來普陀山都是以普濟寺作為朝拜起點,它也是島上開門到最晚的寺廟,普濟禪寺又稱前寺,始建於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是普陀山第一大寺,歷代全山方丈均住錫於此。寺院規模宏大,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之稱,全寺殿堂六進,自南向北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上島前還大暴雨,神奇的是上船後雨居然停了, 這小半天的晴朗天氣也是這趟普陀山之行最美的風景線。
從民宿步行到普濟寺,大概10分鐘路程,走到普濟寺,首先看到的是寺前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它建於明代。這個時候蓮葉茂盛,雖已過荷花花期,但還是能看到幾朵荷花仍含苞待放,在陰霾的天氣中點亮了一抹亮色。
池上有三座橋,東面一座為拱橋,稱永壽橋,是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所建,至今保存完好仍在使用。橋上石欄柱頭,刻有獅子40座,形態各異,生動逼真。
永壽橋通往菩薩牆影壁,上書“觀自在菩薩”五個大字,字高五尺,蒼勁有力。
中間一座橋北接着普濟寺的正門,南銜御碑亭。橋中有一湖心亭,又稱八角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御碑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豎雍正所書丈六白玉碑一方,碑文記載普陀山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謂雙絕,也可見普陀山歷來都受到皇家重視。
進入普濟寺需購買香花券5元/人,只能現金支付,在習慣網絡支付的當下,不少遊客被攔住了。但比較好的一點是在普陀山,你感受不到任何推銷你買香燭紙錢的“商業化”氛圍,並且處處有提示遊客謹防假和尚騙人的標牌,讓遊覽也好,朝拜也好,更加的順心舒暢。
普濟寺沿中軸線依次築有正山門(御碑殿)、天王殿、圓通殿、藏經樓、方丈殿,主殿兩旁有鐘樓、鼓樓、配殿、客房等。即使下大雨的天氣,寺內人氣仍然很旺。
不同於閩南寺院多采用紅磚牆,在普陀山的建築多為明黃色磚牆,這也是皇帝御用的顏色。寺內古樹參天,佛音繚繞,禪意悠悠。
很多遊客第一次來普濟寺會發現普濟寺的大門緊閉,只能從側門進,很是疑惑,一般寺廟都是大門敞開歡迎香客前來。這其中有一個典故:清朝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時來遊普陀山,到普陀山已是夜深,見山門緊閉,於是讓小和尚報告説京城來了個萬老爺,要求打開寺門。小和尚報告方丈説有人要入寺,卻忘了京城二字。方丈説:國有國法,寺有寺規,寺門是不會開的,除非是天王老子來了。這個粗心的小和尚沒有聽完最後一句就跑了出來,轉告説寺門不開,請走側門。無奈,這個天王老子只好走了側門。乾隆一氣之下,回朝後下旨此門永不能開。普濟禪寺主持後來聽説果然是皇帝老子來過,便苦苦懇求,乾隆顧及自己的金口玉牙,便取折中之法,封此正山門只有在觀音生日那天能開。誰知觀音生日每60年一次,這正山門也就只有每60年開一次了。這種慣例延續至今。
普濟寺的蓮花池邊上可見一寶塔,這就是“多寶塔”,多寶塔取《法華經》“多寶佛塔”之義而定名,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築物,它與法雨寺中明朝南京故宮惟一存世的宮殿建築九龍殿、楊枝庵中根據初唐著名大畫家閻立本繪的觀音畫像刻成的楊枝觀音碑和佛頂山上稀世物種鵝耳櫪樹,合稱為“普陀四寶”。
現在塔院是沒有開放參觀的,只能在外面一覽。它建於元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塔高32米,四面五層,有台無檐,全用太湖美石砌成。塔上身三層四面各鏤古佛一尊,瑞容妙麗,尤以觀世音聖像,神態温和凝重,給人以親切端莊之感。背景為十八羅漢,每個羅漢神態各異。
多寶塔再往停車場方向走,可以看到一個低調的小院門,這裏大概是普陀山最低調的寺院,裏面是天華禪院和百子堂。
天華禪院原為靜室,稱青蓮台。清咸豐年間僧福珍修建為庵,光緒二十五年(1899)毀於火災。後徒月德修建,規制勝過舊庵,共有殿宇82間,主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如來、文殊、普賢華嚴三聖和佛的十大弟子聖像。
“百子堂” 禪院是近幾年才開放的。走進百子堂,禮拜主殿大悲寶殿,可見所供奉的千手千眼廣大靈感觀音大士和二十八部眾。走到主佛像後壁,便是冥陽救苦兩利大願地藏王菩薩寶像。正殿邊上樓梯上去便是送子樓(但一般不開放給遊客參觀),這裏供奉的是普陀山據説最靈驗的“送子觀音”。
百子堂邊上邊上百步沙停車場,這裏可以坐車直達紫竹林景區,但看到排隊的人比較多,指示牌上寫步行10分鐘可達,便沿海邊散步前往紫竹林。厚厚的雲層下百步沙有不一樣的美景。
【紫竹林景區,普陀山供佛發源地】
紫竹林景區,主要有“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紫竹林、光明池、南海觀音像等景點,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這裏是普陀山的供佛發源地,據歷代山志記載,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奉觀音像回國,船經普陀洋麪受阻,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
不肯去觀音院是整個普陀山最早的寺廟,雖然規模不大,但在整個景區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遊客和香客必打卡之地。一堵黃色矮牆圍着三間質樸的佛堂,佛堂中終年香煙繚繞,邊上就是潮音洞。
潮音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餘米,洞內怪石交錯。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故名潮音洞。“潮音洞”三字乃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書刻於洞壁之上。
石崖上刻有"現身處"三大字,傳説觀音菩薩曾在此屢現靈相。
在不肯去觀音院邊上還有一座西方淨苑,現有建築天王殿及大雄寶殿等為妙善法師近年所建,寺內有觀音跳石一塊。西廂就是紀念日本僧人慧鍔的“慧鍔大師紀念堂”,這裏供奉着慧鍔大師的塑像以及日本33處觀音靈場主尊的觀音銅像。
補怛紫竹林,傳説為觀音菩薩居住處,門口懸掛的是民國八年康有為題的“補怛紫竹”匾額。紫竹林庵歷史上曾重建五次,猶以清朝為主,最後一次是改革開放後妙善大師主持修建。紫竹林現存佛教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其獨特文物是紫竹石,石上花紋清晰,若根根紫竹叢生。
來到紫竹林景區還有個必打卡的地方就是南海觀音聖像,它跟紫竹林院是在同一片區。南海觀音立像處,恰是當年慧鍔留不肯去觀音之新羅礁上首龍灣崗墩,這座南海觀音銅像已成為普陀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進入南海觀音,需要香花券6元/位,僅支持現金支付。
穿過一片紫竹林,便看到高達33米的觀音聖像屹立高處,俯瞰眾生相。立像總高33米,其中台基高13米,銅像高18米,蓮花座為2米,重70多噸。大佛材料採用仿金銅精密鑄造,由96塊銅壁板組成,融入佛面黃金6500克,無論從哪個角度凝視觀音像,你都會覺得他在看着你。
烏雲密佈的天氣之下,觀音聖像更添一份威嚴之感。香客遊客眾多,還有不少進香團前來朝拜,在這裏能感受到信仰之力。
一個磕頭是對佛祖的許願,更多時候也是自己心靈上的一個慰藉。
在這裏還能看到對岸的珞珈山,它酷似一尊側卧在蓮花洋洋麪上的觀音菩薩,所以又被稱作“海上卧佛”、“睡觀音”。傳説這裏就是觀音菩薩修行的地方,菩薩修證圓通後,才到對面的普陀山開闢説法道場的,這也就是普陀山上那塊觀音跳石的由來,如果有時間推薦上珞珈山走走。這次行程太趕,留待下次。
【佛頂頂佛:暴雨中的朝拜之行】
第一天還在慶幸雨停了,一夜的暴雨,到第二天早晨都沒有停歇的意思,也罷,當是菩薩考驗吧。
普陀山海拔最高的地方便是佛頂山,佛頂山主峯名白華頂、又名菩薩頂,海拔291.3米。佛頂山景區也是遊客和香客必打卡的地方,山上主要有慧濟寺、海天佛國崖、雲扶石、菩薩頂、鵝耳櫪樹、佛頂山索道等幾處景點。有人説“不上佛頂山,等於沒到過普陀山”。
現在上佛頂山的方式有兩種,可以從香雲路沿1088級台階攀登而上,也可以直接坐索道上車,索道單程票40元/人,往返70元/人。一般遊客會選擇一程索道一程步行,最出名的“海天佛國”石便位於香雲路的中段。我們是選擇上山索道下山步行的路線,一早先往慧濟寺去。
索道為封閉的箱體,循環運行,非節假日高峯期時很快便能坐上,索道時間大概五六分鐘,至於要不要坐就是見仁見智的看法了。坐在索道上可以往下俯瞰山體美景,在雲霧雨中倒是別有一番意境,如果晴天應該更美。
索道上到山頂,沿指示牌可以直達慧濟寺。慧濟寺,俗稱佛頂山寺,為明朝僧人圓慧初創,原有石亭、供石佛,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庵為寺,後不斷修葺擴大直到今天的宏大規模,它也是普陀山必打卡的三大寺廟之一,是全島海拔最高的寺廟。入寺禮佛參觀遊覽需要5元香花券,只接受現金支付。
慧濟寺因山制宜,跟別的寺廟層層遞進的格局不同,它的佈局包括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與左右廂房相擁,頗有浙東園林建築風格,為其他禪林所少見。
慧濟寺山門簡樸,上書“慧濟禪寺”。天王殿與普陀山其它寺院不同,系硬山建築。主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兩邊侍立阿難與迦葉。大殿兩廂各塑有十尊塑像,是佛教傳説中的“二十諸天”,後兩側供觀音及千手觀音木雕像。即使下着大雨,但寺內仍然香客眾多,佛音繚繞,令人有超凡脱俗之感。。
觀音寶殿內精塑2.7米高觀音菩薩像,又在四壁嵌雕觀音菩薩石刻像123尊,彙集唐、宋、元、明、清等歷朝名畫家所繪的觀音寶像,“有求必應”,被奉為普陀山“最靈驗”的寺廟。
慧濟寺後門左側還有普陀山三寶之一的“普陀鵝耳櫪”,這棵樹是二百多年前由緬甸僧人到普陀山朝拜時攜來,為世界稀有植物。從地表處分兩杈並列長出,在一丈多高處又分兩杈,往上再有規律地一分為二,故又稱“夫妻樹”。
雨越下越大,一度糾結是否步行下山,惦記着那塊“海天佛國”石,最後還是選擇了沿香雲路步行。瓢潑大雨下,在山道上,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七步一叩首,這是怎樣的毅力呢?但這個場景,在普陀山的香雲路上無論颳風下大雨,幾乎每天都能見到,這條山路也被稱為普陀山的“朝聖之路”,不禁令人感嘆信仰之力無窮。
香雲路是從法雨寺到佛頂山的一條石板路,有1088級石階,全長約1公里。此路原為羊腸小道,道光緒三十年慧濟寺主持文正和尚同監院慶祥募化砌石而成。它連接了普陀山的兩大寺廟,法雨寺和慧濟寺,在索道貫通之前是唯一通道,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朝拜者和遊客選擇從這裏步行上山。這一段路還作為中國普陀山國際馬拉松賽道的一部分,被譽為“世上最清淨馬拉松賽道”。
香雲路上最出名的景觀就是“海天佛國”的石刻,它位於香雲路中段的拐彎處,有方形巨巖矗立路側,明代抗倭名將浙江總兵侯繼高所題“海天佛國”四個大字,筆力蒼勁,用墨飽滿,意境深長,這一題詞現在也成為普陀山的代稱,就猶如泰山頂上“五嶽獨尊”一樣重要。在海天佛國崖上又疊一石,高插雲海,險而且玄,石上刻着"雲扶石"三字。而右側的巨石上則刻着“南無觀世音菩薩”字樣。
1088級台階,雨天路滑,走了30多分鐘才下到法雨寺,回頭望香雲路上的大雨中三步一叩拜的朝拜者,除了感動還有佩服。
【法雨寺,九龍藻井的至高榮譽】
普陀山遊覽的最後一站,法雨寺,也是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寺廟,官方資料是規模僅次於普濟寺,但個人感覺它應該是三大寺中香客遊客可遊覽區域最大的一個寺廟。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初名“海潮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賜金修寺,修繕大殿,並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此改名為“法雨寺”。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進入寺內,第一眼便是蓮池畔的九龍壁,栩栩如生。
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後依次為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
天王殿後的玉佛殿面闊三間,是一座小巧玲瓏的重檐歇山式建築。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禮佛,途經緬甸時請得的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後來被毀,現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
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緻生動,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故宮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最為珍貴的九龍藻井被安置在九龍殿內頂部中間,藻井按古樸典雅的九龍戲珠圖案雕刻而成,一條龍盤頂,八條龍環八根垂柱昂首飛舞而下。八根金柱的柱基是精緻的雕龍磚,正中懸吊一盞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組成九龍戲珠的立體圖案,造型優美,刀法粗獷,令人歎為觀止。去的時候殿內剛好有法會,只能在殿外抬頭一看,真真驚豔,不愧為鎮寺之寶。
整個寺內古香古色,遊覽秩序井然,大雨中仍可見香火繚繞梵音靡靡。
法雨寺不遠處就是千步沙,本來從法雨寺出來打算去大乘庵,但接駁專線回程的車是沒有停靠大乘庵站,再加上雨下得很大,便也就作罷了直接坐車到碼頭。如果有想去大乘庵的記得在從普濟寺到法雨寺的方向先在大乘庵下車禮佛。
【海岸牌坊與普陀聖境】
回程坐到終點站即碼頭站,但其實離碼頭還要步行五六分鐘。這一小段路上可以看到短姑碼頭(去珞珈山的話 便是在此坐船),還有一座雄偉的牌坊,一旁有介紹是叫做“海岸牌坊”,這裏也是最早的碼頭所在,現在還有堤岸留存。
牌坊始建於清雍正九年,重建於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檐,上有“南海聖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匾額五重,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門柱上刻有楹聯;“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萬里天”,“聖蹟著迦山,萬國生靈皆樂育;佛光騰海島,千年潮汐靜波濤”,“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到這山來,未謁普門當先淨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須早回頭。”
在牌坊右側礁石上還立有一個人像,雙手合十朝普陀山禮佛,這便是傳説中的“短姑聖蹟”中的一景。
在牌坊左側是慈雲禪院,這也是此行參拜的最後一個佛寺,比起幾個大寺,這裏人少清幽。
再往前走便是碼頭,“普陀聖境”的大山門便是在這裏,這也是普陀山的標誌性建築。
大廣場上還有“海天佛國”的題詞,雨雨雨的普陀山朝拜之旅結束,雖然沒有完全走完,但人到心到,足矣!
【住宿吃喝那點事】
島上怎麼住,前文有説過,普陀山現在旅遊還是做得比較完善的,有不少星級酒店,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比較接地氣的民宿。民宿多集中在梅岑路一帶,靠近金融街,從碼頭步行大概10分鐘,步行到普濟禪寺也大概10分鐘。民宿一般都能提供接送服務,到碼頭接你行李等。預算不高又對住宿沒有太大要求的推薦選擇民宿。簡單、乾淨有獨立衞浴即可。圖片為這次住的普陀緣·精品民宿。
第三次上普陀山,現在這邊餐飲的選擇也比較多了,除了三大寺中的素齋外,金融街一帶,民宿周邊也有不少好選擇。(現在三大寺內的素齋暫未開放,圖為普濟寺的素齋窗口告示)
在普陀山上也只用了一個晚餐,民宿老闆推薦了這家“阿杰·特色海鮮餐廳”,果然是非常不錯的。
暴走了大半天后,當然得吃點好的補充體力!這一帶是民宿聚集區,所有房子都是統一樣式,這家阿杰也只在大門上掛了一個簡單的“阿杰”字樣,裝修很普通。
一進門,老闆就很熱情,還主動推薦讓我們點團購,比較划算!套餐有五道菜,兩三個人足夠!
特色大黃魚,魚肉特別的嫩,而且真的超大隻!非常新鮮!強烈推薦!
水白蝦,就是白灼蝦,也是極其新鮮
小菜的海草,清爽可口
還有爆炒花貝、紫菜蝦皮湯、時令蔬菜,味道都不錯,分量足
必須特別表揚的還有服務,很熱情,注重食客口味反饋!店內好幾桌都是回頭客。
【後記】
暴雨中的普陀山之行,人到·心到
三大寺+南海觀音
閩南人説:有拜有庇佑,願菩薩庇佑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