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文 | 徐守祥

人生不知有多少夢。我的60餘年人生之旅中,和許多人一樣,也有許多夢,並且圓了不少夢。最使我激動和難以忘懷的是,我圓了重遊長島這個第二故鄉的夢。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自1987年轉業,到這次重回長島,我離開長島已經20多年了。這些年來,我無時不在想念曾經戰鬥過的長島,想念當年曾在一條戰壕裏朝夕相處的戰友。長島許多神奇的傳説和美麗的風光經常在我的睡夢中浮現。長島對於我和我的戰友們來説,實在太難忘、太思念了。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2007年8月22日,我終於如願以償,圓了重遊長島的夢。這一天,我與陸漢洲、楊建新等9對戰友夫婦開始了事隔20多年的又一次長島之行。

除了我之外,8位戰友分別在北隍城、大欽兩個島上的部隊當兵。我先後在南隍城、北隍城、南長山三個島上待過,其中南隍城島是我當兵的第一站,是我海島軍營成長的搖籃。我的入黨提幹、結婚成家都在南隍城島。所以,南隍城島是我這次長島之行必去的地方。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這天中午12點半,我乘坐的海馬6號客輪從北隍城島往前行駛一刻鐘左右,我熟悉的港灣、碼頭、學校、部隊的營房、漁民的別墅從我的眼前慢慢地清晰了起來。啊!這就是我曾經戰鬥生活過8年之久的南隍城島。

駐島炮三連連長、指導員早已在碼頭上等候着我們。一上碼頭,我發現南隍城島這20多年來的變化太大了。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我們先到了原來的團政治處營房,我這裏是待了7年之久。那7年裏,我天天到這裏上班下班、辦公寫稿。眼前,台階還是原來的台階,房子還是原來的房子,但辦公室因部隊精簡整編交給了地方,如今成了島上漁民存放漁具的倉庫,周圍雜草叢生、佈滿青苔。見此情景,我心裏有一股酸溜溜的感覺,這畢竟是我當年工作的地方啊!

我怎麼能忘記呢!1971年10月,我從濟南市重工業局軍宣隊報道組回連隊不久,就被抽調到團政治處從事新聞報道工作。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到團政治處第二天,原總後勤部政委、全國人大環境和資源委員會副主任、時任政治處主任的張文台上將找我談話。他在詳細瞭解了我入伍以來特別是在濟南10個月的學習工作情況後,對我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同時又傳授了搞好新聞報道工作的許多秘訣。他説:搞新聞報道工作一定要做到“多學、多跑、多聽、多思”,“上頭的精神要吃得透,下頭的情況要摸得清”,“作為一個新聞戰線的新兵,開始一定要多寫,登不登往裏湧,只有寫多了,寫勤了,有了一定的數量,才會有質量”。

將軍的要求和希望直到今天我仍然記憶猶新,也正是在將軍的教誨下,在老新聞幹事張田仁、談洪君的具體幫助下,我的新聞報道工作開始慢慢地上路了,不僅在軍區《前衞報》上經常有我採寫的稿件,在中央一級報刊電台上也會時有我的文章。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我也不會忘記,那是到政治處的第一個春節前夕,我經過3天的調查採訪,在這裏寫了一組《在哨位上發生的故事》,被新華社採用後,中央多家新聞媒體轉載。為了激勵全團幹部戰士進一步提高警惕,時刻繃緊戰備弦,以實際行動迎接新春佳節,團廣播室特地把這篇稿子作了錄音,在全團連續廣播了好幾天。看到我寫的稿子發揮了這麼大的作用,我心裏別提有多高興啊!

不久,我在這裏寫成的《喜看今日南隍城》《英雄形象鼓舞着他們守海疆》等稿子又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顯要版面刊登。當時沒有稿酬,報社給我郵來了一大捆書以及筆記本和鋼筆,有的書直到今天我還保存着。

重回第二故鄉,坐落在山坡上的高炮連我不能不去。儘管在連隊待了只有一年多時間,但我在部隊的第一步就是在這裏邁開的。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我曾清晰地記得,連部辦公室門口有一棵長了10多年的無花果樹。由於樹齡較長,它的枝葉把整個連部大院覆蓋了起來。當時,我的老鄉戰友張學斌在連部當文書,每年秋天無花果成熟的季節,我去找他玩的時候,他總要摘上幾隻熟透的無花果讓我品嚐。咬上一口,那個甜裏帶酸、酸裏帶鮮的滋味令人回味無窮。

可是,現在來到這裏一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原先的營房已經不復存在,無花果樹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新房子。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南邊的原連部和一排所在地已經蓋起一座地方的豪華賓館,北邊的二排、三排駐地已經成了鄉政府機關,唯有東側坡下的連隊伙房和炊事班住的房子還在那裏,三個煙囱還能清晰地看到。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觸景生情,我不禁思緒萬千:曾記得,1969年底,我隨16位啓東籍新兵分到了高炮連。儘管當時島上條件非常艱苦,出門是海,邁步爬山,交通不便,喝鹹水、看“晚報(因風浪阻隔而遲來的報紙)”,還常受暈船之苦,但我很快穩住了陣腳,安心紮根在海島部隊。

參加訓練,我摸爬滾打,刻苦認真,夏天頂酷暑,冬天冒嚴寒,訓練成績名列前茅。執行施工任務,我吃苦在前,主動承擔最髒、最苦、最危險的鑽炮眼任務。入伍第八個月,在連隊的國防施工表彰會上,連隊黨支部根據我在施工中的表現,對我進行了嘉獎,成為10多名啓東籍新兵中唯一獲此榮譽的一個。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曾記得,在連隊施工、訓練現場,連隊幹部戰士你追我趕、比學趕幫,髒活累活搶着幹,危險工作衝在前,湧現出許多生動感人的好人好事。我試着把這些寫成稿子投遞到團廣播站,還經常幫助班裏、排裏寫寫決心書、挑戰書、應戰書等小稿子。未曾想,慢慢地黑板報上經常有我的文章,團廣播室三天兩頭播報我撰寫的稿子。時間一長,不僅在連隊我贏得了“小秀才”的讚譽,還被團政治處相中。

曾記得,在連隊黨支部大會上,20多名黨員一致舉手同意我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副指導員譚永貴為我組織舉行入黨宣誓儀式。我還記得,入黨介紹人是江蘇金壇的張田仁和王忠慶。張田仁是我搞新聞報道的啓蒙老師,是他把我引進部隊的新聞戰線隊伍。王忠慶是我的老排長,是他把我領進了軍營的大門,訓練成具有一定軍事素質的新兵。當我把這些往事一一講給陪同我的愛人聽後,她也感慨萬千。

晚上,南隍城鄉黨委孫書記,炮三連連長、指導員,黨政軍三個一把手在南隍城賓館裏熱情接待我們夫婦。山珍海味一大桌,知心話兒道不完,當然,又少不了多喝幾杯酒。

南長山島是我這次長島之行的最後一站。在我們9對夫婦中,我是唯一在南長山島部隊工作過的。中午11點鐘,我們乘坐的客輪靠上了南長山碼頭。師直屬營老鄉教導員熱情接待了我們。我們在長島漁家樂又品嚐到了地道的長島三珍——海蔘、鮑魚、扇貝。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飯後,在我的提議下,我們乘車到了要塞區部隊機關。站在機關辦公大樓面前,看到我熟悉的營區、操場、道路以及旁邊的一排排家屬房,我又一次打開了記憶的閥門。

就是在這裏,為了把要塞區的新聞工作搞得有聲有色,為了把部隊施工訓練、政治教育的典型經驗和幹部戰士守島、建島、愛島的精神風貌通過軍報、軍刊及時反映出去,我不分白天黑夜,沒有節日假日,幾乎把全部精力和心血耗在了報道工作上。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家屬生孩子,我顧不上回家照看;老父親病故,也沒來得及看上一眼,整天泡在基層小島部隊搞調查採訪,撰寫各類稿件。就連出差途中住在旅社賓館,我也要寫上一段。在那段時間裏,我的工作確實有點忙,有點苦,但我感到苦中有甜,忙中有樂。每當在報刊上看到我寫的文章,廣播裏播報我寫的稿子,什麼苦啊累啊忙啊,全都丟在了腦後。有時一篇重要稿件見報或廣播,我着實快樂和高興好幾天。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我任要塞區新聞幹事五年多時間,先後在各級報刊、電台上用稿200多篇,其中中央一級報刊、電台上50多篇,我和同事門一起採寫的《撲下身子幹,才能直起腰桿喊》《扛起槍桿能打仗,脱下軍裝會建設》《姜副政委重視解決義務兵實際問題》《海島不老松》《渤海前哨一峭巖》等稿子在《解放軍報》頭版頭條或重要版面刊登。這些稿件為推動部隊建設,激勵幹部戰士守島、建島、愛島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就是在這裏,我和周波等同志歷經半年多時間編輯出版了《海島戰士的足跡》一書。裏面收錄了10多位老海島的先進事蹟,其中不少文章是我親自調查採寫的。原總參謀長楊得志看到該書後非常高興,親筆為該書題寫了書名。這本書後來成為部隊進行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在南隍城島炮三連,我向指導員説起這本書的時候,指導員激動地説:“想不到這本書是你編輯出版的。年初我們還運用書中的幾個老海島事蹟對新戰士進行傳統教育呢!”前不久,在區史展覽館裏,我又看到了我當年編輯出版的這本《海島戰士的足跡》。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是啊,雖然離開部隊20多年了,但我為部隊留下的這點“足跡”感到欣慰,同時也有點自豪。我拿起了隨身帶的照相機,在我工作過的辦公樓前,曾住過的部隊宿舍門口以及曾經用過餐的食堂駐地,按動了一次又一次快門。

在以後的日子裏,每當看到這一張張照片,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回憶起我在部隊的那些往事。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作者簡介:徐守祥,江蘇省啓東市人。1969年12月入伍。歷任守備26團戰士、排長、新聞幹事,內長山要塞區宣傳處新聞幹事,守備25團政治處主任。1987年12月轉業,在啓東市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主任任上退休。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壹點號海島尋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82 字。

轉載請註明: 八一特輯 | 重遊第二故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