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漫遊尹家店,北道溝村,訪普門寺遺址

初冬時節漫遊尹家店,北道溝村,訪普門寺遺址

文/姜苗林

仲宮鎮往西南方向去,走個三、四站的距離就是張家。一下公交車就看到馬路對面的紅色充氣彩門,門楣上面看得出是王家的小夥與楊家的姑娘今日喜結連理。迎娶的車隊已經在路旁排起了長龍。七八位身穿棗紅色長衫的小夥子,應該是做伴郎的吧,捧着鮮花上了車。紅色彩門裏是一條長長的巷子,路的中央已經鋪上了幾十米的紅地毯。好喜慶的日子呀。

初冬時節漫遊尹家店,北道溝村,訪普門寺遺址

“張家村的村民不都是姓張的嗎?”

“過去是,現在早已經不是了。”村民解釋着。“奇怪嗎?不奇怪。南面相鄰的尹家店,沒有一户是姓尹的。”

不遠處的路邊是“五聖堂”。一對金燦燦的大獅子端坐在堂前。村民説:“裏邊的院子挺大的,已經好久沒有開門了。”

走不了幾步路就是尹家店。路旁的“濟南戰役指揮所山東兵團舊址”正在維修和擴建。沿街白牆上面的“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幾個紅色的大字格外醒目。

太陽昇了起來,驅走了寒意。天藍得沒有一絲雲彩。是個冬日郊遊的好天氣。

初冬時節漫遊尹家店,北道溝村,訪普門寺遺址

尹家店依山坡而建。村子裏面的小路,每一條都通往西邊的山裏面去。村子中央一方水池,是二零零四年七月修建的“老泉眼水池”。泉眼“咕咕”地冒着水,兩位村婦在泉眼旁聊着天洗衣服。細水流入池中。村子環抱在核桃、栗子樹當中。木葉盡脱,更顯得山村的寧靜。

前幾年一位朋友來到這裏,租了房落了户。有心去拜訪,又擔心打擾了。村民説:“城裏面的好多人都到這一片兒來,租房子種地。有一位老爺子八十多歲了。每月的退休金就有八千塊,每年花兩萬塊錢租了四畝地和房子,種白菜蘿蔔還有地瓜。人家不為別的,圖的就是個樂趣。你們城裏面的人可真有意思。你的那位朋友也是在這裏種地玩的嗎。”

初冬時節漫遊尹家店,北道溝村,訪普門寺遺址

“我的那位朋友不是來種地的,他看好的是這裏山村的環境。這裏遠離城市,到這裏來修心養性安度晚年。”

出了尹家店去往北道溝。遠處的山巒鋪展開來,那裏是三媳婦山。山脱去了蔚然深秀的綠色,盡顯出各自的本色,更為逼真和親切。

北道溝村村口顯著的位置標註着“普門寺遺址”。穿過村子,往山裏面去的路口標註有“普門清音”幾個字。走過一段紅褐色岩石的上坡路,眼前是兩棵腰身直徑有一米多粗的銀杏樹。樹的周圍是廢棄了的紅褐色的石頭壘砌的房子。據説這裏就是普門寺遺址。那些廢棄了的房子,不像是寺廟的宮殿,更像是民宅。營造出了幾分古樸和久遠的氛圍。

初冬時節漫遊尹家店,北道溝村,訪普門寺遺址

這個季節的銀杏樹,往年都是金黃色的。大抵今年降雪有點突然,一棵樹上的葉子落了,另一棵樹上的葉子也落了。只有樹的下半部分還零零散散地掛着幾片。畢竟冬天來了,在樹上熬不住了。看那地上,橫豎都是落葉,卻沒有一片是金黃色的,分明還是青綠青綠的。這世上並沒有什麼染色劑,日子久了便換了顏色。

兩棵銀杏樹都標有古樹名錄牌子。樹齡已經四百年了。記得有些寺廟的銀杏樹,並不是很粗卻十分的高。眼前這兩棵樹卻相當的粗壯。應該是這裏身處山的凹陷之處。土地肥沃,地下水充足。一旁果然有一眼“聖水泉”。不遠處還有一口光緒年間打的井。井水不深,清澈可鑑。

初冬時節漫遊尹家店,北道溝村,訪普門寺遺址

站在兩棵老銀杏樹前往對面的三媳婦山看,靠近山頂的部分有一塊光滑的岩石,上面刻有四個字:“心佛不二。”字跡錯落。也有唸作“佛心不二”和“不二佛心”的。一條“之”字形的路通向山頂。同行的一位驢友六十八歲了,頭童齒豁略顯老態。走走停停,被後面的一位老者幾步追趕了上來。一問,那位老者今年已經八十六歲了。戴一頂淺灰色鴨舌帽,配一副老花鏡,身板硬朗,臉色紅潤。走的熱,胳膊肘挽着一件脱下來的棉衣。以為是他一個人來登山呢,一雙兒女卻被他落在了後面。六十八與八十六豈能同日而語啊!大概是農村人閒不住,愛勞動,身體好。可是那位老人家卻説:“我不是農村人。我家住在大明湖畔,是老濟南人。”

也許他就是那位月入八千、租了農村的地來種莊稼的城裏人?

初冬時節漫遊尹家店,北道溝村,訪普門寺遺址

十月陽春又暖陽,

山村清靜路幽長。

浣衣少婦老泉眼,

開宴王宅新嫁娘。

偶探清音靈秀地,

恰逢落木暗浮香。

富翁不問城中事,

弄塊閒田無事忙。

11.18

壹點號 暢敍幽情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5 字。

轉載請註明: 初冬時節漫遊尹家店,北道溝村,訪普門寺遺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