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裏首都巴馬科夜景。
馬裏駐華大使館供圖
馬裏多貢地區的面具舞。
馬裏駐華大使館供圖
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馬裏是西非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為馬裏留下廷巴克圖古城、傑內古城、多貢遺蹟和加奧阿斯基亞王陵等多處世界遺產。馬裏因此被譽為“西非文化的搖籃”。
馬裏重視文化傳承,不少古蹟至今充滿生命力——廷巴克圖古城號稱“黑非洲保護最完美的古城”,城中昔日撒哈拉以南的最高學府,如今依然在開門辦學。對阿賈米文手稿的研究也是馬裏的一大特色。歷史上,慕名至廷巴克圖求學的非洲學者曾用一種叫“阿賈米”的文字記載當時的史實,這種文字手稿對於今天研究非洲歷史具有重要價值。馬裏政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助下,已在廷巴克圖建立專門機構,收集和研究阿賈米文手稿,這將幫助人們從更多維度瞭解馬裏輝煌的歷史文化。
在馬裏北部的加奧、基達爾和通佈圖等地以及中東部的莫普提地區,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知識、手工技能、口頭文學、歌謠、儀式以及其他一些珍貴的傳統工藝……其中,多貢面具舞是一顆充滿神秘魅力的明珠。尼日爾河流經馬裏的河灣處,居住着黑人土著民族——多貢人。他們在陡峭的懸崖上築起尖頂泥屋,層層疊疊,如蜂窩一般。懸崖上幾乎沒有路,多貢人只能手腳並用,踩着石頭往上爬。交通閉塞讓這個古老的民族幾百年來與世隔絕,但也因此保存了最為原生態的傳統文化。在重大儀式、節慶上演的面具舞彰顯了多貢人對自然、對生命的熾烈情感。
多貢舞蹈一般由村裏的老人們引領,他們用笛子模仿出大自然中的風聲雨聲、鳥語蟲鳴等各色響動,用鼓點營造肅穆的氣氛,並用獨特的語言低聲吟唱。曲調漸入高潮時,頭戴面具、腳踩高蹺的多貢年輕人登場了。面具以木製為主,頭頂延伸出細長的板子,可達5米高,這為表演者在舞蹈中保持平衡增加了不小的難度。面具用色明豔,設計繁複,有的墜飾如誇張的鬚髯,有的鑲嵌着貝殼,不同的圖案被賦予深刻的寓意:牛面具代表勤奮耕作;羚羊面具象徵多貢人曾經以狩獵為生,鼓勵年輕族人不要放棄這一傳統;水牛面具藴含着多貢人所崇尚的生存法則,即面對困難不要退縮,充滿力量和勇氣便可無往不勝。面具舞激昂熱烈,表演者跟隨靈動的鼓點抖動着身體、舞動着手臂,人們可以從中一窺多貢人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馬裏的飲食和服飾文化也值得遊客體驗。烤全駝是馬裏招待貴賓的特色菜,烤制前在駝腔內放置一頭已烤好的羊,羊腔內再置入一隻已烤好的雞,雞腔內還要放一枚熟雞蛋,再把全駝放入用乾柴燒紅的烤坑內燜制2小時,出爐後配以調料,風味層次豐富、令人印象深刻。“布布”是當地傳統服飾的名字。男子多為白色、天藍色長衫;女子穿的“布布”五彩繽紛,領口、胸部、袖口多飾以考究的圖案。“布布”寬袍大袖,走起路來四面生風,在氣候炎熱的馬裏可謂最佳着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