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小海陀山的山腳,一路往上,海拔一千多米的落差中,需要走七八公里的盤山公路,在這條並不長的公路上,卻四季分明,山腳下是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的夏天,到山頂上,又能看到“海陀戴雪”的奇景。2022年冬奧會的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就建在山頂。它下方,則是沿着蜿蜒的山脊建造的、宛若游龍一般的雪車雪橇中心。
冬奧和冬殘奧期間,這裏舉行了高山滑雪、雪車、鋼架雪車、雪橇等項目。賽後,這裏則成為了奧林匹克園區,承擔着國際賽事、體育休閒、文化展示等多種功能。
延慶賽區雪車雪橇及高山滑雪場地。資料圖/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生態山林
可持續的場館規劃
2015年,北京申冬奧成功,延慶成為三大賽區之一,這裏將承擔高山滑雪、雪車雪橇等賽事項目,及配套建設冬奧村、冰上項目訓練基地等。
賽場所在的小海陀山,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焦點之一。這裏是北京第二高峯,也是北京北部的第一高峯,羣山起伏、植被茂盛,緊挨着松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良好。但另一方面,這裏也是一片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
2017年,延慶場館建設規劃確定,在當年7月公佈的規劃中,所有場館都建設在山林之中,山頂是高山滑雪中心,宛如飛燕掠過山頂,俯視羣山,建在山脊上的雪車雪橇賽道如游龍一般迴轉曲折。再往下是延慶冬奧村、山地新聞中心兩個非競賽場館,同樣坐落在山坡上的樹林之中。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從冬奧會開幕到冬殘奧會結束,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但如此龐大的場館、如此艱難的建設,顯然不可能只用於這兩場賽事。
事實上,在設計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賽後利用和產業發展的問題,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可持續發展處處長劉新平告訴記者,可持續性作為一項改革內容,是這一屆冬奧與以往奧運會的最大區別之一。
這一改革源於2014年國際奧委會發布的《奧林匹克2020議程》,《議程》打開了奧運會的改革之門,其中的核心內容,包括降低奧運會申辦和運行成本、增強可持續性、提高公信力、注重人文關懷等。劉新平説,“可持續性是這一屆冬奧會的特點之一,也是始終貫穿冬奧會籌辦、舉辦全過程的工作。”
具體到延慶賽區,延慶賽區的兩大競賽場館、兩大非競賽場館,將在賽後組成延慶奧林匹克園區,繼續承接國際頂級賽事,打造訓練基地,開發大眾休閒、遊玩的場所,使得冬奧場館得到全方位的應用。
親歷講述
最艱難的建設故事
距離小海陀山最近的鎮子,是山下的張山營鎮。從張山營鎮到小海陀山下,直線距離還有10多公里,但路只到山下的西大莊科村,山上沒有路。在場館建設開始之前,需要修建一條簡易的盤山路,那時候,所有的材料,都通過人扛驢馱運送上山。
2018年初,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小炎到了延慶賽區,負責這裏的生產、生態安全等工作,那時候,臨時的山路剛修到一半。韓小炎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他回憶説,當時,材料上山是最大的困難之一,運輸材料的都是大車,在陡峭的山路上經常堵車,臨時路上那時候還沒有護欄,一路都要有人值守,隨時指揮交通、檢查車輛、提醒司機安全運輸。
在建設中,最難的工程,無疑是小海陀山頂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那裏海拔接近2200米,運送物資的公路直到山峯腳下,最後一段陡峭的山坡,要用直升機把材料吊上山頂。
最危險的工程,則是人工挖樁,在山上打樁,機械上不去,只能靠人力,“1000多個樁,最大的直徑只有1.5米,最小的0.8米,深度卻有20米。”韓小炎介紹,“人工挖樁的方式,在平常的工程中已經不用了,但在山上只能通過這種方式完成。挖這種樁的時候,一個人在上面,一個人綁着繩子在下面挖,這對安全意識的要求非常高,井下變幻莫測,可能上面的人一走神的工夫,下面就會出現危險,所以必須要非常可靠的人才能合作,兩個人一般是夫妻、兄弟、父子。”
建後修復
生態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小海陀山隸屬於燕山山脈、軍都山山系,海拔1800米以上的區域屬於高山草甸生態,山高林密,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次生油松林,是北京周邊地區最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也是抵禦風沙入京的重要防線。
冬奧場館的建設,會不會破壞小海陀山的生態系統?在建設區域中,是否又會影響小區域內的生態循環,導致水路改變造成災害?
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設計解決方案,還在場館規劃出台之前。早在2016年,一支來自北京林業大學多個學院的團隊就已經成立,負責整個延慶賽區建設之前的生態摸底、建設中的移植保護、建設後的修復等一系列工作。
北京林業大學張志翔,是團隊成員之一。他回憶稱,第一次走進小海陀山,是2016年的冬天,山溝裏的小路上,都是冰,團隊成員們相互攙扶,在冬季的山林中,查清每一條小溪、每一片植被。
延慶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按照生物多樣性保護四大基本原則之首的“避讓”原則,施工中,對於無法避讓的保護植物,團隊設計了不同的方式,包括生境相近的近距離近地保護、遠距離遷地保護等,在此後的建設中,從賽區近地移植11027株珍稀植物,對2.4萬株樹木實施遷地保護,還建設了專門的遷地保護區域。
一份來自北控集團的資料顯示,在整個建設和保障期間,小海陀山完成了數百萬平方米的生態修復,對施工過程中剝離的表土進行了“全手工”回收,並伴隨生態修復工作全部回用,原生樹木通過原地保護或移植、遷地保護,最大程度保護了周邊自然環境。此外,還建立了動物保護通道,併為小動物建設棲息地,使延慶賽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賽區。這些工作都得到了回報,在冬奧會期間,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幾次出現在賽場,成了最萌“觀眾”。
發展理念
文化和體育的融合
從小海陀山下的冬奧村,到山脊上的“雪游龍”,再到山頂的“雪飛燕”,賽後的延慶奧林匹克園區,設計了一整套涵蓋四季的利用方案,使原本的冰雪場館得到了全方位的利用,也展現出了超出冰雪運動的價值。
據介紹,園區還有多處展示和體驗中國文化、冰雪運動的場館,這些體驗項目和競賽場館一起,將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旅遊資源通過冰雪運動聚集起來,實現冰雪互動、雪景互動、四季互動。
更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確定的“山林場館”理念,同樣體現在賽後利用中。在園區,所有設施都依山勢而建,掩映在重重樹木之中,與大自然融合一體。從建設開始,到賽後整理,高山草甸的生態系統被完整保留和修復,園區還建設了野生動物通道,讓野生動物重新迴歸,當遊客置身園區,不僅能體驗冬奧精神,也可以享受山林野趣。
比如,為保護地表生態而建設的地下廊道,最大可能地減少了人工建築對地表的影響。水系的佈設更是如此,冰雪運動需要大量的水來造雪,園區通過利用泵站,通過逐級提升的方式進行輸送。在小海陀山的南坡,海拔900米和1050米處有兩個蓄水塘壩,這些塘壩和蓄水池還能實現對賽區內自然降水的收集,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站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就能看到腳下的蓄水池,宛如山中的一處湖泊,它不僅發揮着蓄水等功能,同時也是園區最重要的景觀之一,成為了生態奧運、綠色奧運的一部分。
據介紹,園區建設了先進的節水系統,可以收集雪水、處理污水並再次利用。同時,這套高效的水利用系統,也在涵養着整個園區,實現了生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看點1
建在山頂的奇觀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也就是被稱為雪飛燕的場館所在的地方,建立在小海陀山頂,遠處籠罩在霧中的羣山盡在腳下。
雪飛燕夜景。受訪者供圖
雪飛燕是高山速降項目的起點,賽後,這裏保留了大量賽事設施,比如出發棚,還有相應的雪地摩托等,都被保留了下來,供遊客打卡。還有一部分加以改造後投入運營,比如一處運動員的休息區,改造成了山頂餐廳,餐廳外側是玻璃幕牆,坐在餐廳中,即可俯瞰整個小海陀山。
夏季的小海陀山,已是一片葱綠,不復賽時的白雪皚皚,但在未來,這裏仍會通過人工環境等,提供冰雪運動體驗。同時,還會接待專業訓練、承辦頂級賽事等。
“對我們來説,這麼大規模的競賽場館,怎麼樣進行賽後利用,這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北控京奧場館運營分公司副總經理李新説,“不過,在冬奧期間,我們接觸了大量國內外專業的隊伍,包括運動員、教練等,從他們那裏,也瞭解了很多他們對延慶賽區場館的感受、評價。這也給了我們很多啓發。”
據介紹,在賽後,除了向公眾開放、普及冰雪運動之外,延慶賽區的專業場館,還會提供多種專業服務。李新介紹,在未來,延慶賽區一方面會服務大眾,吸引更多人蔘與冰雪運動,同時,也仍會進行各種專業相關的經營活動,“畢竟這些場館都是為世界頂級賽事建設的,標準之高是世界一流的,而且,這裏的山地條件、服務保障也都是非常稀缺的資源。事實上,這裏高標準的場地,專業的賽事服務保障,在賽時給各國隊伍留下很好的印象,具有非常高的吸引力,也有創造價值的基礎。”
在規劃中,延慶賽區的競技場館,仍然是全球頂級的運動員訓練中心、賽事場地,接待全國乃至全球的冰雪運動愛好者。
看點2
橫跨四季的穿梭
從山頂的雪飛燕一路往下,長長的索道聯通了山上山下。
索道是冬奧賽場必須依賴的交通工具,延慶奧林匹克園區有全國最長的索道,從山腳下的冬奧村,可坐索道一路攀登,到達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競技結束區等,最後直達小海陀山頂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
長長的索道。受訪者供圖
據介紹,索道的海拔落差極大,最大落差達到1300米。園區索道有座椅式和轎廂式索道,每個轎廂可以乘坐8人,且座位在低温狀態下可以加熱。
在高山滑雪中心,共有9條架空索道和2條拖牽索道,全長10.14公里。從山腳的奧運村到山頂出發區,需要換乘3次,通過4條索道,全長5公里,大約需要30分鐘,轎廂四面透明,可以俯瞰小海陀山景色。
由於海拔落差大,一路上行,可以看到“一山分四季”的奇景。今年“五一”期間,園區開放時,正是春末夏初,山下的冬奧村,粉色的山桃花剛剛綻放,一路往上,鮮花隱去,綠色漸漸消退,彷彿時間回溯,山坡慢慢變成黃色,賽道上的雪還未化盡,但已經露出了斑駁的土壤。索道的盡頭,就是小海陀山頂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也是園區最高處,山頂的温度很低,即便是夏天,也需要多備衣服以御低温。
接近小海陀山頂處,索道也進入了角度最大的區域,從纜車中往下看,山坡彷彿是垂直的,如在冬天。小海陀山半山瀰漫雲霧,乘纜車在雲霧中穿行,恍若進入了仙境。而在夏季,乘坐纜車穿越層巒疊嶂的山峯,在茂密的樹林上空,一路掠過樹梢,則是最美妙的體驗。
看點3
穿越山嶺的步道
在延慶冬奧村的一側山脊上,被稱為“雪游龍”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矗立在山腰的平台上,從雪車雪橇中心往下,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脊建成的賽道,宛若一條盤旋在山中的游龍。
雪游龍冬景。受訪者供圖
賽事過後,雪車雪橇中心的大部分臨時設施都已拆除,但仍有一些冬奧元素被保留了下來,供遊客打卡、體驗冬奧氛圍。同時,部分設施經過改造,更加適合遊覽參觀,比如一條沿着雪游龍蜿蜒而下的“游龍步道”。
“雪游龍”由16個角度、傾斜度各異的彎道組成,包括世界上非常少見的360度迴旋彎賽道。賽道整體是一條封閉的長廊,頂上由一個個小木板鋪成廊頂,“游龍步道”就在廊頂的一側,和賽道一起蜿蜒而下,全長1.9公里。在這裏,遊客可以沿着步道,從場館出發區一直走到結束區,近距離體驗這條高難度賽道的每一個細節。
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進介紹,雪車雪橇中心,設計了場館參觀、VR體驗等多個服務項目,遊客可以通過VR模式,沉浸式體驗雪橇在雪道上飛馳而下的激情,也可以沿着“游龍步道”漫步山巔,俯瞰整個“雪游龍”。
更多的項目仍在改造和籌備之中,據介紹,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出發區、賽道區等將保留比賽和訓練功能,運營和後勤區將改造成青少年自然營地、冬奧主題科普營地等。在設計之初,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還預留了賽道體驗出發區,遊客可在專業人員陪同下體驗賽道。而在觀眾區,還可以舉辦小型音樂會和展覽等活動。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