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匆匆越千年 古道幽幽今猶在
古道幽幽今猶在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仙遊縣度尾鎮境內有一條名叫“惠格嶺”的古驛道,是永春與仙遊的重要交通樞紐。據傳,這是一條唐代閩南通往福州的古驛道之一,有着千年的歷史。
惠格嶺路段有三條歧道
一條是惠格嶺進入松板橋、古瀨、上梧街,直往仙遊縣城,全長約36公里;
一條是惠格嶺順着屏山村雲坑山澗,途經雲水、朝天(今度尾中嶽村)、大目溪、潭邊鹿鳴橋、上梧街,直往仙遊縣城,全長約36公里;
一條是惠格嶺經屏山村“古嶺路”(這條驛道古嶺路被仙永公路所代替),往埔尾,繞過劍山千年古街三般店、官田、梁山(今度尾舊茶場)、石牌兜、度尾,經潭邊鹿鳴橋,進入上梧街,直往仙遊縣城,全長約39公里;
然後通達楓亭驛,經莆田、福清越尚書嶺抵福州。惠格嶺山谷浹漈清泉順着屏山村雲坑山溝流水,途經屏山、雲水、劍山、中嶽、帽山,匯入木蘭溪上游度尾鎮大目溪。
避暑石椅
古道幽幽
古驛道,亦稱驛道,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是我國5000年文明史的活化石。古代的道路主要有官馬驛道、縣際道路、鄉間小路三種。首都通往各省省會的幹線道路則名為官道“支路”,簡稱“大路”,沿途設有官辦的驛館站鋪供官差行旅歇息;通往鄰縣的道路,簡稱為縣際道路;鄉與鄉互相通往稱鄉道;村與村相通的稱村道,路線較長的也設有路亭,供行人歇息。官道是鋪石的,路寬一米左右,有寬有窄,有的用石砌,路中間用較大石塊或卵石排列,兩邊砌石以防塌毀,有的則是土路。千百年來,遺留在驛路上的腳印,見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訴説着歲月深處不盡的記憶和鄉愁。
初秋的一天,風和日麗。記者驅車抵達度尾鎮屏山村後,徒步探尋這條有着千年歷史印記的仙永古驛道。在屏山村上壩機耕道旁,有一株迄今已有數百年曆史的杜鵑樹,老杜鵑樹經受歲月的洗禮,顯得尤為滄桑;依偎在這株杜鵑樹十幾步之遙處有一棵鬱鬱葱葱的榕樹,這兩棵古樹猶如迎賓樹,引領着記者尋訪到古驛道蹤跡的源頭。
▲ 千年古道顯滄桑,一澗溪流水潺潺
這條古驛道基本是由山石鋪砌而成,寬一米多,經千年行旅足踏,幽藍如鏡。古道順着屏山村雲坑山澗的石鋪路延伸,林木掩映一澗溪流,水聲潺潺,如琴如磬,如珠落玉盤,偶見水潭,則清空若無物;右側石壁巉巖,蒼苔藤蔓,樹草深覆。剛開始路還平坦,走一段後,拾級而上,路旁茅草叢生,要低頭縮身才能勉強通過,腳下野草萋萋,長得比石頭還高,還好這段路不長。經過一小段古道後,沿着一片樹林穿行,便來到了雲坑雲峯廟。這裏石階寬敞平整,樹木青翠欲滴,空氣清新,雲峯廟宇不大,青石構築,建於清道光年間,古韻悠然,頗具靈氣,正如廟宇樑柱的對聯所云:“雲起結文峯,石嵌成福地。”在雲峯廟前有一座石拱橋,橋頭有一株千年古榕,樹冠直徑12.5米,古榕郁郁青青,獨樹成林。樹下遺留有石凳、座椅,舊日模樣依稀還在,腳下千年古驛道,延綿不斷,顯得彌足珍貴。
順着幽幽古道又是一番攀爬,青山連綿雲蒸霞蔚直達天際,終於登上與湖洋鎮玉柱村接壤的“白鴿嶺”。在這個山嶺上,有一塊記錄永春、仙遊的地界碑。碑文:永春州、仙遊縣分界碑,白鴿嶺西南屬永春轄,東北屬仙遊轄,以嶺頭為交界,光緒元年四月日建,永春州翁,仙遊縣吳,同立。白鴿嶺是仙遊與永春交界的山,地處偏僻,周圍山高林密,由於沒有通水泥路,交通非常不便,人跡罕至。據説,這裏曾經生活着九十九户人家,分別是洪、林、嶽等姓,由於種種原因這裏的人家都遷走了;雖然沒有房屋的蹤跡,但這裏還是留下了一座名叫龍潭宮的宮廟,見證着仙永古驛道往昔的輝煌與滄桑。
▼ 避暑驛站
編輯:吳芹芹
編審: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