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藏在復旦的這座小樓裏,人們可以品嚐到“真理的味道”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休閒

一百多年前,29歲的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照亮了革命道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

國福路51號小樓,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磚混結構,二層至三層呈階梯狀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升高,東南角呈二層圓柱形,頂覆綠色筒瓦,黑色鋼窗,淺黃色水泥拉毛牆面——這便是陳望道舊居,如今的《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

據陳望道之子、曾任復旦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的陳振新回憶,20世紀50年代,舊居還只是孤單的一幢房子,周圍一圈築有圍牆,圍牆外是成片的農田。300多平方米的房屋內,大大小小的房間有十間之多,當時陳望道覺得房屋過於寬敞,不願遷入這一新居。後經學校再三説明是工作需要,並答應他將校內的語法、修辭、邏輯研究室遷至國福路5l號底層,問題才得到解決。

房屋一層佈置為語法、邏輯、修辭研究室,這是全國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個語言研究中心,即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的前身。二層是陳望道和家人生活、起居之處,他在這裏工作生活了二十餘年。

陳望道舊居於2011年被列為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5月,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復旦大學發起,在上海教育委員會和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支持下,徹底進行了修繕後將其闢建為《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對外開放。

修繕前,復旦曾召開多場調研會,專門請陳望道兒子、兒媳到51號小樓來回憶細節,修繕方案數易其稿。最終不僅整幢建築修舊如舊,就連樹木、草坪、水泥地面等小樓周邊的環境細節,也都按照原來的樣子予以復原。

在保留建築基本原貌的前提下,內部空間也得到充分利用。一樓展覽以“宣言中譯•信仰之源”為主題,展示《共產黨宣言》的誕生、中譯和影響。主要展品為《共產黨宣言》的各種版本,其中既有《共產黨宣言》1978年的德語版本,又有《宣言》中譯本底本的日譯本以及陳望道的初譯版本,同時,還復原了“又新印刷所”的場景。

從一樓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便是望道卧室兼書房,這裏主要展示陳望道的工作環境。在窗前的書桌旁,一座陳望道硅膠像被安置於此,令人恍然感覺先生音容宛在。隔壁一間被闢為生平展示廳,三樓則設立了專題展室。

主建築西面,還設有一個車庫影院。參觀者可以觀看一部《信仰之源》紀錄片,回顧先生走過的歷程。

1920年春天,陳望道回到老家浙江義烏分水塘村的一間柴屋裏翻譯《共產黨宣言》。一天,母親給他送了粽子和一碟蘸粽子吃的紅糖水,結果他太投入翻譯,錯把墨汁當成紅糖水蘸着吃了。

過了一會兒,母親在屋外問:“還要不要再添些紅糖水?”他連聲答話:“夠甜了,夠甜了!”待母親進來收拾碗碟時,才發現他滿嘴墨汁,他自己卻渾然不知。真可謂“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這就是“真理的味道”的故事。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伴先生送走了一個個漫長的寒夜,又迎來一次次黎明的曙光。1920年4月下旬,陳望道終於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中文翻譯工作,並把譯稿帶回上海。

欄目主編:唐燁 文字編輯:黃尖尖

來源:作者:黃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