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交響絲路•如意甘肅”——全國融媒記者走進“第11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大型採訪活動走進敦煌莫高窟,瞭解石窟保護和莫高窟數字化發展。
據瞭解,敦煌莫高窟每天承載量6000人,那為什麼將承載量設置在6000人呢?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於宗仁解釋説,莫高窟每天6000人的承載量是經過十多年科學研究測算得出的,它是達到文物保護和開放利用雙贏的關鍵。
遊客增多使洞窟內的温度、濕度和二氧化碳不斷變化,當濕度達到62%—63%的時候,鹽分活動會導致壁畫快速劣化。為了延緩莫高窟洞窟壁畫的“衰老”,敦煌研究院探索出了一些好的方法和措施,比如在預防性保護方面,通過技術手段實時監測開放洞窟的環境變化,及時分流客流。另外,敦煌研究院已形成了一整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敦煌石窟數字化工作方法和海量的數字化成果。
據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安慧莉介紹,目前,已完成289個洞窟數字化採集工作、162個洞窟的數字化圖像處理工作等,石窟數字化技術已經推廣到全國多個省市。尤其是“數字敦煌”資源庫的上線,可以讓全球的人免費共享敦煌石30個精品洞窟的高清數字化圖像及全景漫遊。人類文明的寶庫,在科技的加持下,真正實現了永遠保存。數字藏經洞的正式上線,更可以讓大家“親歷”藏經洞的前世今生。在窟內可以自由操縱視角探索、放大細節,直觀地感受和了解敦煌文化藝術的價值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