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 松潘古城:紅軍過草地始發地

前些日子,我同家人到九寨溝旅遊時,途經松潘古城。這裏是紅軍長征途中重要的紀念地,因時間充裕,導遊特為我們增添了松潘古城的遊覽項目。松潘古城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距成都335公里,海拔2849米,氣候涼爽宜人,是歷史上有名的邊陲重鎮,被稱作“川西門户”。目前又是連接九寨溝、黃龍、紅原-若爾蓋大草原等重要景區的樞紐,素有“高原古城”之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縣城的風貌依舊可見當年歷史的痕跡。青色的城牆圍繞古城,年代久遠的古橋,穿城而過流淌了數百年的小河,沿河人家在河面上架起的古意盎然的竹樓,及四周的蒼山,都給人一種時光交錯的感覺。

在路上 | 松潘古城:紅軍過草地始發地

松潘古城 唐代遺風

松潘,古名松州,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在今川主寺鎮建立瑐氐縣,為松潘地區縣級建置之始。唐高祖在公元618年設置松州,明朝設置了松州、潘州二衞,後合併為松潘衞,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為松潘縣,由此松潘之名延續至今。

松潘古城始建於明朝,分內、外兩城,依山順勢略呈三角形。古城有城門七座,雄壯巍峨,氣勢宏偉。其中內城五道,外城有兩道,門洞厚十五丈,造工堅實,經數百年風雨而不蝕不壞。登上城牆可飽覽周圍的壯麗景色。各城門以大塊平行六面條石砌拱,頂部呈半圓形,基石上鏤刻着各種別具匠心的浮雕,古色古香,保留着遠古的韻味。當時所用的青磚長50釐米、厚12釐米,每塊磚重達30公斤,所用的灰漿由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因此城牆異常堅固。城牆高10米、寬30米、長6200米,整體佈局與地形、山勢、水流巧妙融合,是首屈一指的古城牆遺址,是中國古城建築的經典之作。

松潘古城規模宏偉,氣勢非凡,方圓十里的城牆,高大古老,保存完好。一條湍急而清澈的河流從松潘古城的東端穿過環城路向西流,在切過中央大街後,轉流往南,從南城門左側流出松潘,使得整個古城生動活潑、靈秀清新。

由於松潘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藏、羌、回、漢各民族長期雜居,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兼收幷蓄,孕育岀了濃郁的地方風情和民族文化。古城內所有店鋪、客棧、餐館和服務設施都是仿古風格,大有唐代遺風。松潘藏族主食為青稞糌粑、乳酪、牛羊肉、蔬菜,青稞酒、玉米酒,飲料主要有奶茶、酥油茶、酸奶。藏民待客以手抓肉、血腸為主。犛牛肉乾是當地不可錯過的特產。

古城中心廣場,立有兩個人的雕像。一是李徳裕,為唐文宗時劍南四川道節度使,後兩度為相。他常年在松州等地籌邊,繪製劍南西山邊防圖,修葺保障設施,築“柔遠城”以扼西山吐蕃,訓練士卒民兵,置雄邊子弟耕戰屯戌,於松州至荗州一線設三十六關堡,在松州西山崖畔建邊樓,為松潘的安定繁榮竭盡全力,為後人所敬仰。第二位是英國人威爾遜,十九世紀英國著名植物學家、探險家,於一百年前先後六次到中國進行植物考察,足跡遍及四川阿壩、汶州、茂縣、松潘、小金。他留下大量四川西北部的珍貴照片,是瞭解清末民初中國社會不可多得的史料。他到過鬆潘三次,他在遊記中寫道:“如果命運安排我在中國西部生活的話,我別無所求,只願能夠生活在松潘……”

松潘城內小橋流水,景觀獨特。通遠橋是一處標誌性建築。這是一座伸臂式木廊橋,漫步橋上,橋下流水潺潺,橋頭山花盛開,看水磨旋轉,聽百鳥爭鳴,一幅寧靜而繁榮的景象。河兩岸的人家,依着河岸的竹樓,欣賞遠山近水,非常愜意。

在路上 | 松潘古城:紅軍過草地始發地

千古佳話 漢藏和親

在松潘古城東門外廣場,矗立着-座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婚的雕塑,向遊人展示了一個漢藏一家親的美好故事。

當時唐朝國富民強,吐蕃松贊干布意識到與唐朝作對百害而無一利,於是俯首稱臣請求和親。貞觀十三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赴唐求婚,使者路過鬆潘被州官扣押,松贊干布大怒,親率大兵20萬入侵,唐都督韓鹹戰敗,唐太宗命吏部尚書統軍抵達松州,經川主寺一役,唐軍大勝。松贊干布返藏後又派遣使臣送黃金以求通婚和好。唐太宗李世民也知道吐蕃是西南邊疆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崇尚“一樁婚姻就相當於十萬雄兵”的外交政策,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遂於貞觀十五年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給他。

公元641年,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蕃。途經松潘川主寺時,文成公主凝視昔日的戰場,感慨萬分,説道:“興師相殘罪也,餘將和睦唐番”。文成公主入藏,將佛教及內地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帶到了高原。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將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製陶、冶金、農具製造以及曆法、醫藥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此外,她還和松贊干布努力推行改革,使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為大唐西南方的有力屏障。而大唐王朝和吐蕃的關係,更達到了水乳交融的頂峯。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但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十分尊奉,感激她的和親給吐蕃帶來的巨大變化。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至今還供奉着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塑像。1300年來,西藏廣泛流傳着許多有關文成公主的傳説,成為了一段千古佳話。

紅軍長征紀念碑

當年紅軍長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過5次重要會議,其中兩次就是在松潘境內召開的,即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這裏也是紅軍過草地的始發地。

為紀念紅軍長征的偉大壯舉,弘揚長征精神,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確定在松潘城外的元寶山上修建紅軍長征紀念碑園。碑園1988年6月奠基,1990年8月落成,由鄧小平題寫碑園名。紀念碑園高居元寶山頂,背靠雪山、森林,面向草地,主碑高41.3米,頂端的紅軍戰士銅像14.8米,銅像一手握鮮花,一手拿槍,雙臂高舉成“V”字形,象徵長征的偉大勝利。碑體用450塊銅合金貼面,呈三角形,象徵着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北上抗日,緊密團結,堅不可摧。碑座周圍的綠色草坪,寓意為“雪山草地樹豐碑”。

園內有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現代藝術羣雕,通過刻畫藝術形象,表現長征路上紅軍戰士前赴後繼,英勇向前,歷盡艱險,流血犧牲,付出極大代價的主題。羣雕長72米,寬8米,最高點12.5米,用1160立方米、1440塊紅色花崗岩精雕細刻組合而成,刻畫的人物共九組,分別為開路先鋒、勇往直前、團結北上、山間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禮、前赴後繼、回顧思考、英靈會聚,藝術再現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氣勢磅礴,撼人心魄。

如今,紅軍長征紀念碑園已成為吸引四方遊客的勝地。人們在這裏緬懷先烈,回顧歷史,學習長征精神。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紅色教育基地還有其獨特的景觀,一是金碑夕照:每年仲夏前後,黃昏時分,夕陽輝映,碑體通亮如鍛燒之金,折射金光萬道。二是瀑雨泛金:夏季倘若雷電交加,大雨傾盆,主碑在昏暗中泛出金光,如星星之火,人稱瀑雨泛金。三是雙虹掛彩:每到雨後放晴,彩虹忽現,恰掛在主碑上空,似碑為橋拄,託彩色大道,通幸福明天;又如紅軍英烈現世,其壯觀之景,令人肅然起敬。

這裏雖無飛瀑藍湖,但蒼松翠柏滿山,羣山雲霧籠罩,山腳下牛馬成羣,風光絕妙。漫步在紅軍長征紀念碑園,當年紅軍離開這裏時,和當地居民依依惜別的場景似曾再現,《十送紅軍》的歌聲仍悠然於耳。

(特約文圖 郭雲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67 字。

轉載請註明: 在路上 | 松潘古城:紅軍過草地始發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