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劉公島,夢魂縈繞的地方

青未了|劉公島,夢魂縈繞的地方

孫秉偉

早春去威海。正值細雨濛濛,急切切登船去劉公島。

波濤滾滾,極目望去,心兒突突地跳了起來。

啊,劉公島,夢魂縈繞的地方!

這3.15平方公里的小島,被稱為“中國歷史的分水嶺”。1894年發生在這片海上的甲午戰爭,將近代中國拖進了災難的深淵。

我輕吟着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威海衞》:“再讓我看守着中華最古的海,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登島,佇立島礁上。但見海天茫茫,我的思緒馳騁起來,越過百年,竟一時收攏不住……

青未了|劉公島,夢魂縈繞的地方

128年前,在那血與火交織的1894年。劉公島附近的海面上,腥風血雨,硝煙瀰漫。一個不屈的民族,把她從吞嚥鴉片開始的一腔屈辱,噴發成復仇的炮火射向犯疆的倭寇。250名“致遠”官兵,追隨着管帶鄧世昌,手挽着手,肩並着肩,心跳在一起,血湧在一起,用年輕的血肉之軀,鑄成一柄利劍直插敵艦,不幸全部殉國遇難。巍巍青山為忠烈肅立,浩浩大海為壯士致哀。

中日甲午海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大清的最高統治者在用軍費修建的頤和園裏頤養天年,賣國賊們卑躬屈膝地與倭寇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倭寇的獰笑聲中,2億3千萬鉅額白銀嘩嘩流向倭寇的血盆大口之中......殷紅的血,從祖國母親百瘡千孔的軀體裏汩汩流淌。

在那苦難的歲月裏,有良知的中國人沒有忘記鄧世昌和水師官兵這些用大字鐫刻於青史的英名。他們從容赴難“精忠報國”的崇高精神,在人們心中矗立起的不朽豐碑,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財富薪火相傳。忠烈們譜寫的正氣之歌迴盪於天地之間,他們所彰顯的愛國主義精神宛如一根紅線,把無數的英雄豪傑、志士賢人的心連在了一起;把不同民族、信仰各異的億萬中國人的心連在了一起;把全球炎黃子孫的心連在了一起。

於是,每一位有愛國心的中國人,心裏都鐫刻着那挺胸屹立的劉公島、昂首噴火的致遠艦、目光如炬的鄧世昌、赴湯蹈火的水師官兵。 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奔走呼號,變法圖新,捨身成仁,前赴後繼。

直至1921年,一道閃電劃破沉沉夜空,南湖紅船亮起明燈一盞,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才使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見到了曙光。在我黨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鬥爭中,由千千萬萬烈士的鮮血染成的那面鐮刀錘頭旗幟上,閃爍着我黨推翻三座大山,讓中國人民走向光明的殷殷初心,分明也藴含着鄧世昌致遠艦的豪氣和英魂。

海風嘯嘯,濤聲依舊。潮漲潮落,百年往矣。

透過雨幕,一條橫幅映入眼簾,上書 “祖國領土,寸土不讓!”這燃燒着激情的大紅橫幅與島上年輕的守衞戰士英姿勃勃的身影、寒光閃閃的鋼槍同框,伴隨着霏霏春雨和飛卷騰空的朵朵雪浪花,繪就成了一幅動人心絃的《戰士守疆圖》,我的心裏立馬燃起了火。

青未了|劉公島,夢魂縈繞的地方

我想,也許這裏是距離鄧世昌英魂最近的地方。你看那一張張剛剛脱離稚氣,然而又顯得幾分剛毅的臉龐;那一雙雙犀利的遠望着大海深沉的目光。我分明聽得見藴藏在戰士的心中那呼呼作響的聲聲吶喊,那裏面有着對百年前鄧世昌忠烈們的深切緬懷;有着“不能制海,必為海制。背海而衰,向海則興”的痛切理解;有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凌雲壯志;有着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兩個百年”目標中國夢的美好祝願……

我自信地認為:那裏面肯定還有着戰士們對人民軍隊“利劍添鋒”的熱切期盼;有着拼將青春熱血衞國戍邊的豪情壯志;有着掃除南海上的魑魅魍魎,還我萬里海疆一片陽光的鋼鐵意志;更有“神聖領土,寸土不丟”誓死捍衞祖國邊防線的赤膽忠心!

啊,劉公島,夢魂縈繞的地方!

作者 孫秉偉 中共黨員 大本學歷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 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 青島市琴島作協會員 原青島鐵路文聯秘書長 系青島市文聯第六屆委員。

青未了|劉公島,夢魂縈繞的地方

壹點號浮山書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1 字。

轉載請註明: 青未了|劉公島,夢魂縈繞的地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