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唐習律十 應見隴頭梅 寫慣應制詩的宋之問被貶謫後詩風大變
前言>説起格律詩,有兩個人的名字是一定要提起的,一位是沈佺期、一位是宋之問(656?-712),這兩位被合稱為”沈宋“。他們與初唐四傑、文章四友處於同一個時期。這些詩人對於格律詩的定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之問經歷了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則天、唐玄宗五個皇帝,其中唐中宗、唐睿宗還各自登基了兩次。這一段時期大部分都是武則天掌權,大臣們身不由己被捲入爭奪政權的鬥爭之中,悲催的宋之問兩次被貶,最終還被唐玄宗賜死於異鄉。
宋之問的高光時刻在武則天的執政時期,但是他最優秀的詩作卻出現在其貶謫時期。原因也很簡單,仕途順利時,他總是跟着皇帝歌功頌德,寫的都是應制詩。只有倒黴的時候才能寫出點真實的情感,所謂賦到滄桑句便工,宋之問既是。
一、宋之問的風光時刻>在武則天掌權時代,宋之問因文采出眾並攀附上了張易之兄弟,所以仕途頗為順利,經常有機會扈從武后朝會遊豫, 寫過不少應制詩。在這類文學活動中,有兩件宋之問最為得意的事情。
1、”奪錦袍“事件,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記載:
>則天幸洛陽龍門,令從官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則天以錦袍賜之。及之問詩成,則天稱其詞愈高,奪虯錦袍以賞之。
武則天在洛陽龍門與羣臣宴會時,命令官員們賦詩,左史東方虯(qiú)先完成,武則天一高興就賜給他一件錦袍。這個東方虯也是文學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陳子昂批判初唐詩”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的名句出自《寄東方左史修竹篇書》,這個東方左史就是東方虯,陳子昂對其《詠孤桐篇》大加讚賞: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話説東方虯得到了武則天的錦袍後,還沒有捂熱乎呢,宋之問的詩也寫好了。武則天讀過大喜,把東方虯的錦袍要回來,轉賜給宋之問了。
宋之問的這首奪袍詩也傳了下來,即《龍門應制》:
>宿雨霽氛埃,流雲度城闕。河堤柳新翠,苑樹花先發。
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台映幾重。羣公拂霧朝翔鳳,天子乘春幸鑿龍。
鑿龍近出王城外,羽從琳琅擁軒蓋。雲罕才臨御水橋,天衣已入香山會。
山壁嶄巖斷復連,清流澄澈俯伊川。雁塔遙遙綠波上,星龕奕奕翠微邊。
層巒舊長千尋木,遠壑初飛百丈泉,彩仗蜺旌繞香閣,下輦登高望河洛。
東城宮闕擬昭回,南陽溝塍殊綺錯。林下天香七寶台,山中春酒萬年杯。
微風一起祥花落,仙樂初鳴瑞鳥來。鳥來花落紛無已,稱觴獻壽煙霞裏。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關猶駐五雲車。鳥旗翼翼留芳草,龍騎駸駸映晚花。
千乘萬騎鑾輿出,水靜山空嚴警蹕。郊外喧喧引看人,傾都南望屬車塵。
囂聲引颺聞黃道,佳氣週迴入紫宸。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
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
這是一首長篇的古體詩,開頭先寫龍門的風景,然後引出武則天”乘春幸鑿龍(鑿龍山,即龍門山)“。後面敍事與寫景相間,用華麗精美的語言講述了出遊、宴會、離開的過程。最後幾句拍了一下馬屁,肯定了武周政權的正統性。這首歌功頌德的應制詩大得武則天的歡心,於是”奪虯錦袍以賞之。“
不知道鬱悶的東方虯心裏面是什麼滋味,他的那首應制詩並沒有傳下來,我們沒有辦法和宋之問比較。更悲催的是,陳子昂大加讚賞的《孤桐篇》也沒有傳下來。不過他還是有一首絕句頗為有名,即詠《春雪》: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裏樹,若個是真梅。
2、沈宋的對決
宋之問的高光時刻不僅僅是奪袍事件,還有一件事也很讓他露臉。這一次的對手不僅僅是當朝的百官,更重要的是擊敗了與其並稱為”沈宋“的沈佺期。
關於沈宋二人的貢獻,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指出:
>“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體之變極焉。”
《新唐書 文藝》也把二人相提並論:
>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謂蘇武、李陵也。
這兩段話都是對於沈宋在格律詩方面的貢獻進行了肯定。上面的《龍門應制》是一首古體歌行,這一次二人的作品就是最代表唐朝的五言排律了。
宋計有功撰寫的《唐詩紀事》中,這個賽詩會被描述的異常精彩: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賦詩,羣臣應制百餘篇。帳殿前結采樓,命昭容選一首為新翻御製曲。從臣悉集其下,須臾紙落如飛,各認其名而懷之。既進,唯沈、宋二詩不下。又移時,一紙飛墜,競取而觀,乃沈詩也。及聞其評曰:二詩工力悉敵。沈詩落句雲:“微臣衰朽質,羞睹豫章材。”蓋詞氣已竭。宋詩云:“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猶陟健舉。沈乃伏,不敢復爭。
昭容,即上官婉兒,原宰相上官儀因得罪武則天被誅殺,他的這個孫女倖存下來。沒想到這個女孩長大後,竟然受到了武則天的重用。上官一家的故事也不少,以後的文章會説道上官婉兒的五律,老街會專門寫她,這裏就不多講了。上官婉兒作為裁判,還是很公平、公正、公開的,她評價二人的詩作高下之分在結尾兩句。
下面我們分別看看沈佺期和宋之問的這兩首排律:
奉和晦日駕幸昆明池應制(唐·沈佺期) 五言排律 押灰韻
>法駕乘春轉,神池象漢回。雙星移舊石,孤月隱殘灰。
戰鷁逢時去,恩魚望幸來。山花緹騎繞,堤柳幔城開。
思逸橫汾唱,歡留宴鎬杯。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唐·宋之問) 五言排律 押灰韻
>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舟淩石鯨度,槎拂鬥牛回。
節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燒劫辨沈灰。
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
按照上官婉兒的評判,沈佺期輸在最後兩句: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結尾”詞氣已竭“。不如宋之問的”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上官婉兒説”猶陡健鶱舉“,鶱,鳥兒向上飛的意思。
這兩首應制詩最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五言六韻的排律正是唐朝科舉時的詩體,是非常標準的格律詩。
當時有一百多人做了詩,我看到的其他詩作也是這種五言六韻的排律。要區分高下,除了對仗精工,辭藻華麗以外,還要緊扣題目:皇帝、晦日、昆明池,根據這三個內容引入相應的典故以豐富內容。元朝方回《瀛奎律髓》評價得當,老街就不贅述了,只需要從這三個內容和結尾來理解即可:
>用“春”字、“豫”字便好。“節晦蓂全落”,見得是正月三十日。急着“春遲柳暗催”一句,足其意。池象溟海而觀浴日,既已壯麗,又引胡僧劫灰事為偶,則尤精切,可謂極天下之工矣,“鎬飲”、“汾歌”一聯,王禹玉襲為《上元應制詩》,殊不知之問已先用矣。尾句尤佳。“不愁明月盡”,謂晦日則無月也。池中自有大蚌明月之珠,如近世甓社湖珠現是也。妙甚。方回《瀛奎律髓》
另外詩賦被引入科舉,也正是在武則天掌權的時期。《唐詩紀事》裏説的傀儡皇帝唐中宗李顯是武則天第三子,登基沒幾天就被她媽廢掉了(不是罵人啊)。
二、什麼是應制詩?>中間插入一段,關於應制詩。
皇帝命令,被稱為“制”或“詔”,書面文件稱為“制書”或“詔書”。唐初幾位皇帝都喜歡作詩,他們常常在宴會時作詩首唱,命大臣和作。例如前幾天老街寫的《觀唐習律四 武則天石淙詩會 16位詩人或氣焰囂張或如履薄冰》,武則天先做了一首七律,然後命令大臣們唱和,當時有16個人的詩傳了下來,其中就有沈佺期。
因此初唐詩人有不少“應制”、“應詔”詩。題目用“奉和”或“奉和聖制”的,表示皇帝先作了一首, “應制”表示皇帝自己沒有作詩。 應制詩偶爾也限制定韻腳。
例如宋之問《奉和梁王宴龍泓應教得微字》,意思是必須用”微“作韻腳;《春日宴宋主簿山亭得寒字》必須用寒作韻腳,格律詩不許換韻,因此這兩首詩必須用【微】和【寒】這個韻部的字押韻。
”應詔”和“應制”沒有區別,都是奉皇帝之命作詩;奉皇后、太子的命令作詩,稱為“應令”,例如奉和出潁至淮應令(唐初·虞世南); 還有奉諸王之命而作的“應教”詩,如王維的《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
“應教”“應制”、“應令”詩,都是“應制詩”。應制詩多是五言律詩,也有七律和古風,長短也不一,短的有絕句,長的有排律,甚至有宋之問《龍門應制》這種500多字的長篇。
這種在皇帝身邊做的詩,其內容可想而知,辭藻要華麗,對仗要精工,氣象要富貴,是典型的宮廷文學。 因為都是歌功頌德的內容,所以也很難出優秀的作品。
三、賦到滄桑句便工>清代趙翼説過”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即使宋之問這種為後人詬病的諂媚之臣,也有滄桑之句。
武則天重病之時,發生了神龍政變。張易之、張昌宗被誅殺,武則天被逼禪位於李顯,唐中宗第二次上位,年底武則天病逝。俗話説,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些武則天時代的倖臣紛紛被貶謫,宋之問也沒有逃過懲罰,他被“左遷瀧州參軍”。但是他竟然悄悄逃回了長安,半路上還寫過一首《渡漢江》記錄了其揣揣不安的心情: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回長安後,辦了一件恩將仇報的缺德事,據《舊唐書》記載:
>未幾,逃還,匿於洛陽人張仲之家。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等謀殺武三思,之問令兄子發其事以自贖。及同皎等獲罪,起之問為鴻臚主薄,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古增置景龍中,再轉考功員外郎。時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擇朝中文學之士,之問與薛稷、杜審言等首膺其選,當時榮之。及典舉,引拔後進,多知名者。
宋之問靠告密洗白了自己,重新被啓用作官。但是好景不長,幾年後唐睿宗李旦繼位,他又想起了當年受到張易之的欺侮,於是又把親近張易之的宋之問配徙欽州,唐睿宗的兒子玄宗李隆基也沒有忘記他,繼位後將宋之問賜死於徙所。
又一次的貶謫,讓宋之問的詩風為之轉變,應驗了所謂的“賦到滄桑句便工”,這首《題大庾嶺北驛》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宋之問流放欽州(今廣西欽州東北)途經大庾嶺。古人認為此嶺是南北分界,有北雁南歸至此不過嶺的傳説。所以首聯寫到: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陽月,即農曆十月。
大雁已經到了盡頭,但是我還要繼續南下過嶺,我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頷聯:“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他不知道這一次真得回不來了。
中間二聯一抒情一寫景是常規套路,所以頸聯寫景: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一昏一瘴,可見北人南下的艱苦。差不多100年以後,韓愈被貶嶺南,還沒有出陝西呢,就寫到:好收吾骨瘴江邊。
尾聯更見其懷土思鄉的痛苦: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詩家語言,不説望鄉不見,卻説只能見到“隴頭梅”而已。此處用暗典,南朝梁時詩人陸凱有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
關於這首詩的情景安排,有人引用陸時雍《詩鏡總論》的兩句話評價,甚為恰當:
>“善道景者,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善言情者,吞吐深淺,欲露還藏” 。
第7句宕開一筆,第8句又回到寫景,但寫的不是眼前景物而是想象中的梅花,言情處在一個”望“字,對句接了一個”見“字,以景物”隴頭梅“收尾,即婉轉含蓄的望不見之意。餘韻悠長,不盡之意都在言外。
結束語>如果以道德論,宋之問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物,不過鳥之將亡其鳴也哀,他貶謫時的作品情真意切,完全不像周旋於長安時期的風格。
400年以後,宋朝的大奸臣蔡京也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臨死之前,他填了一首《西江月》,令人唏噓不已: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裏外無家。如今流落向天涯。夢到瑤池闕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幾度宣麻。止因貪此戀榮華。便有如今事也。
結束時,按照慣例,老街用詩人原韻作一首五律:《讀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有感》,這次的韻腳是: 回、來、開、梅。
>鄉關何處是,不語嶺頭梅。塞雁經冬返,此身何日回?
風高滄海闊,天淨月華開,驚起南柯夢,竹聲攜雨來。
@老街味道
觀唐習律九 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楊炯 五言律詩實為正始
觀宋填詞59 周邦彥被王國維批評與秦觀相比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你能寫一首詩詞描繪山水或田園風光的詩詞嗎?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晏殊的浣溪沙為什麼不押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