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彩雲之南,亞洲的天堂走廊:“茶馬古道”是如何誕生的?
在中國的雲南和西藏兩地之間,自古以來就存在着一條專門進行茶葉、馬匹等貨品交易的商道,它的名字叫做“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如今已經成為全國聞名的景點,而它的形成又與雲南\\\"普洱茶\\\"在清朝時的興起密不可分。清朝時期,以普洱、順寧兩地為代表的大葉種茶,在種植和生產方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大量對外銷往西藏等地。與此同時,西藏的騾馬等特產也在雲南受到歡迎,民間長期的經貿往來逐漸催生出這條\\\"茶馬古道\\\"。寒來暑往,滄海桑田,無數行商遊賈的足跡從這裏走過,這條古道已然成為拉近滇藏友好貿易的紐帶。
我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就產自我國的西南地區。長期以來,茶葉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生活,在士大夫階層的推動下形成了底藴深厚的茶文化,並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國。憑藉其獨特的甘甜清冽、醇美滋味,今天的茶葉已經成為東西方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而盛產於雲南的普洱茶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中醫藥專著《本草綱目》中記載,常喝普洱茶可以清熱解毒、消食祛暑,是一味兼具藥療和保健功能的清涼良藥,它不僅對腸胃有諸多好處,還有利於保證睡眠質量。《本草綱目》懂茶的人都知道,要想茶葉的產量和質量有保障,產地的自然條件至關重要,自古以來,好茶、名茶多出自高山雲霧地區。臨滄一帶羣山連綿,平均海拔高達1700米,擁有傲人的森林覆蓋率,一年到頭雲霧繚繞、氣候濕潤,鱗次櫛比的茂林修竹隱藏在青山綠水間,秀美怡人、沁人心脾。
每年的3月到11月,是普洱茶農忙碌的日子,他們往往整日整日地沉浸在深山茶林間,伴着濃郁的茶香進行辛勤的勞動,親手採集一片片嫩芽。經過萎凋、殺青、揉捻、曬青、壓型、晾乾、包裝等複雜的步驟,當青澀盡數蕩去,留下的就是茶葉的本色和醇香。古樹茶大都非常高大,機器無法有效地工作,所以茶農們只能自己動手採摘。在品種的選擇、栽培的管理、採摘的時機以及葉芽的存放等方面,都要悉心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最好地保留茶葉原有的口味。茶葉採摘下來之後,首先鋪在陽光下攤曬,使其中的一部分水分蒸散。隨後以高温進行翻炒,以去除鮮葉中所含有的臭青味。隨後手工將其揉捻至捲曲狀,部分被擠出的汁液附着在茶葉表面,有利於茶湯的沖泡。之後,將茶葉再次放到太陽底下自然曬乾。毛茶成型後,先用蒸汽蒸濕,然後放到模具中壓成茶餅,通風晾乾後就可以用特製的綿紙進行包裝了。
隨着普洱茶在外的名氣越來越響,世界各地喜歡普洱茶的人也越來越多,但茶農的日常生活卻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容易。許多不良茶商通過低買高賣的方式壓榨茶農的利潤空間,導致他們辛辛苦苦忙碌一整年,回報卻非常有限。清朝時期,茶葉、馬匹成為雲南和西藏兩地之間商品貿易的主要商品,當時民間已經自發形成了古老的通道,隨着普洱茶的流行,這條商道上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逐漸被人們習慣性地稱作\\\"茶馬古道\\\"。雲南東南部地區炎熱多雨,植物繁多,尤其擁有成片成蔭的野生茶樹林。當地居民祖祖輩輩以採摘茶葉為生,除了佐食和入藥外,很大一部分都用來對外銷售。最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雲南人飲茶的記載。當時的南詔貴族將茶葉與花椒、肉桂等香料放在一起蒸煮,以作為飲品。不過,因其產量較低、成本高昂,這一時期的飲茶風尚還僅限於貴族階級之間,廣大平民百姓是沒有這個口福的。
自唐宋年間開始,北方遊牧民族中間的飲茶之風逐漸興盛,因為它能夠消解膩煩、促進消化。到了明朝,這一風尚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云南盛產的大葉種茶在這個時候還算不上出名。當時的《萬曆野獲編》羅列了多個全國知名的茶葉產地,卻對雲南隻字未提。《萬曆野獲編》長期以來,西藏地區的茶葉大部分都是由四川一帶供應,但明末長期的戰亂使得兩地之間的茶葉貿易遭受嚴重打擊。《庭聞錄》記載,清朝初年,吳三桂出任雲南總管,他一上任就向朝廷奏請允許雲南與西藏之間的茶馬互市,最終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庭聞錄》滇藏之間的茶馬貿易,幾百年來推動了雲南普洱茶的種植與生產,逐漸使普洱茶成為全國聞名的茶種,與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躋身同列,雲南也因此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茶葉產地。
普洱茶之所以能夠在清朝流行起來,還與當時社會飲茶風尚的改變息息相關。從明朝開始,人們飲茶時習慣於水開即飲、添水復飲,如此一來茶葉的滋味和耐泡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些恰是普洱茶之所長。此外,普洱茶還具有助消化、祛風寒的藥用價值,尤其受到京城貴族的偏愛。“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腹脹、喉痛、破皮等,或飲茶湯,或敷茶粉,不幾時即可痊癒。”——《普洱茶記》《普洱茶記》對於雲南普洱茶的生產與銷售,清政府長期採取支持的態度。雍正七年,朝廷設置普洱府,加強了對六大茶山一帶茶葉市場的管轄。後來,中央還將普洱茶列入了每年的進貢名單,所需銀兩由布政司開支,思茅府每年可領銀錢1000兩,此舉無疑大大刺激了當地人民種植普洱茶的熱情。
與中原地區的一馬平川不同,雲南大地可謂是\\\"山重水複疑無路\\\",而茶馬古道就隱藏在數不勝計的高山和深谷之間。在相當漫長的歲月裏,人們普遍認為最早打開中國與外界聯繫的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所開闢的\\\"絲綢之路\\\",相較而言\\\"茶馬古道\\\"的名氣要低調得多。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早在\\\"絲綢之路\\\"成型的幾個世紀以前,\\\"茶馬古道\\\"就已經頑強地穿越古老的千山萬壑,承擔起連接印度、中東以及歐洲地區的重任。這是雲南一帶對外溝通最古老的通道,將其稱作\\\"南絲綢之路\\\"也不為過。公元前1世紀,茶這種新奇的東方飲料第一次呈現在凱撒大帝面前,引起了古羅馬共和國的朝野震動,這也是茶馬古道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有力證明。但是,它隱匿於雲南的崇山峻嶺之下,迢迢險阻、崎嶇難行,因此千百年來不為人所知。其實,它是世界歷史上最古老、最漫長的外貿商道之一。
當然,茶馬古道真正開始四通八達地延伸,還是從清朝滇藏之間茶馬互市的興起開始的。據統計,以思茅、普洱一帶的六大茶山作為始發地,向外延展的茶馬道多達十八條。在漫長的歲月裏,商販們通過這些商道將當地的茶葉源源不斷地運往四面八方,讓天下人都有機會一品普洱茶的醇香滋味。茶馬古道大致上可分為北道、西道和南道三個方位,分別指向北京城、西藏和印度等南亞國家。今天,我們在六大茶山附近的易武、倚邦等地,仍然能夠看到當年茶馬古道的遺址,它們從茶山向外延伸,曲折蜿蜒,路上還留存着一些廢棄不用的古代驛站。經歷風霜雨雪、歲月磨洗,穿越千年的茶馬古道至今仍靜靜地躺在那裏,如同一部滿載茶香的史卷,向來往的遊客訴説着無數動人的傳説。
如果沒有普洱茶的盛行,茶馬古道就不會成為滇藏之間的著名商道,成為溝通中外貿易和文化的大動脈;如果沒有茶馬古道,雲南的普洱茶也不可能遠銷世界各地,名揚四海。今天的普洱茶和茶馬古道已然成為雲南省對外展示自我最好的名片,對於促進文化傳播、民族融合,以及當地的旅遊經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參考文獻:
我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就產自我國的西南地區。長期以來,茶葉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生活,在士大夫階層的推動下形成了底藴深厚的茶文化,並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國。憑藉其獨特的甘甜清冽、醇美滋味,今天的茶葉已經成為東西方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而盛產於雲南的普洱茶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中醫藥專著《本草綱目》中記載,常喝普洱茶可以清熱解毒、消食祛暑,是一味兼具藥療和保健功能的清涼良藥,它不僅對腸胃有諸多好處,還有利於保證睡眠質量。《本草綱目》懂茶的人都知道,要想茶葉的產量和質量有保障,產地的自然條件至關重要,自古以來,好茶、名茶多出自高山雲霧地區。臨滄一帶羣山連綿,平均海拔高達1700米,擁有傲人的森林覆蓋率,一年到頭雲霧繚繞、氣候濕潤,鱗次櫛比的茂林修竹隱藏在青山綠水間,秀美怡人、沁人心脾。
每年的3月到11月,是普洱茶農忙碌的日子,他們往往整日整日地沉浸在深山茶林間,伴着濃郁的茶香進行辛勤的勞動,親手採集一片片嫩芽。經過萎凋、殺青、揉捻、曬青、壓型、晾乾、包裝等複雜的步驟,當青澀盡數蕩去,留下的就是茶葉的本色和醇香。古樹茶大都非常高大,機器無法有效地工作,所以茶農們只能自己動手採摘。在品種的選擇、栽培的管理、採摘的時機以及葉芽的存放等方面,都要悉心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最好地保留茶葉原有的口味。茶葉採摘下來之後,首先鋪在陽光下攤曬,使其中的一部分水分蒸散。隨後以高温進行翻炒,以去除鮮葉中所含有的臭青味。隨後手工將其揉捻至捲曲狀,部分被擠出的汁液附着在茶葉表面,有利於茶湯的沖泡。之後,將茶葉再次放到太陽底下自然曬乾。毛茶成型後,先用蒸汽蒸濕,然後放到模具中壓成茶餅,通風晾乾後就可以用特製的綿紙進行包裝了。
隨着普洱茶在外的名氣越來越響,世界各地喜歡普洱茶的人也越來越多,但茶農的日常生活卻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容易。許多不良茶商通過低買高賣的方式壓榨茶農的利潤空間,導致他們辛辛苦苦忙碌一整年,回報卻非常有限。清朝時期,茶葉、馬匹成為雲南和西藏兩地之間商品貿易的主要商品,當時民間已經自發形成了古老的通道,隨着普洱茶的流行,這條商道上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逐漸被人們習慣性地稱作\\\"茶馬古道\\\"。雲南東南部地區炎熱多雨,植物繁多,尤其擁有成片成蔭的野生茶樹林。當地居民祖祖輩輩以採摘茶葉為生,除了佐食和入藥外,很大一部分都用來對外銷售。最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雲南人飲茶的記載。當時的南詔貴族將茶葉與花椒、肉桂等香料放在一起蒸煮,以作為飲品。不過,因其產量較低、成本高昂,這一時期的飲茶風尚還僅限於貴族階級之間,廣大平民百姓是沒有這個口福的。
自唐宋年間開始,北方遊牧民族中間的飲茶之風逐漸興盛,因為它能夠消解膩煩、促進消化。到了明朝,這一風尚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云南盛產的大葉種茶在這個時候還算不上出名。當時的《萬曆野獲編》羅列了多個全國知名的茶葉產地,卻對雲南隻字未提。《萬曆野獲編》長期以來,西藏地區的茶葉大部分都是由四川一帶供應,但明末長期的戰亂使得兩地之間的茶葉貿易遭受嚴重打擊。《庭聞錄》記載,清朝初年,吳三桂出任雲南總管,他一上任就向朝廷奏請允許雲南與西藏之間的茶馬互市,最終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庭聞錄》滇藏之間的茶馬貿易,幾百年來推動了雲南普洱茶的種植與生產,逐漸使普洱茶成為全國聞名的茶種,與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躋身同列,雲南也因此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茶葉產地。
普洱茶之所以能夠在清朝流行起來,還與當時社會飲茶風尚的改變息息相關。從明朝開始,人們飲茶時習慣於水開即飲、添水復飲,如此一來茶葉的滋味和耐泡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些恰是普洱茶之所長。此外,普洱茶還具有助消化、祛風寒的藥用價值,尤其受到京城貴族的偏愛。“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腹脹、喉痛、破皮等,或飲茶湯,或敷茶粉,不幾時即可痊癒。”——《普洱茶記》《普洱茶記》對於雲南普洱茶的生產與銷售,清政府長期採取支持的態度。雍正七年,朝廷設置普洱府,加強了對六大茶山一帶茶葉市場的管轄。後來,中央還將普洱茶列入了每年的進貢名單,所需銀兩由布政司開支,思茅府每年可領銀錢1000兩,此舉無疑大大刺激了當地人民種植普洱茶的熱情。
與中原地區的一馬平川不同,雲南大地可謂是\\\"山重水複疑無路\\\",而茶馬古道就隱藏在數不勝計的高山和深谷之間。在相當漫長的歲月裏,人們普遍認為最早打開中國與外界聯繫的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所開闢的\\\"絲綢之路\\\",相較而言\\\"茶馬古道\\\"的名氣要低調得多。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早在\\\"絲綢之路\\\"成型的幾個世紀以前,\\\"茶馬古道\\\"就已經頑強地穿越古老的千山萬壑,承擔起連接印度、中東以及歐洲地區的重任。這是雲南一帶對外溝通最古老的通道,將其稱作\\\"南絲綢之路\\\"也不為過。公元前1世紀,茶這種新奇的東方飲料第一次呈現在凱撒大帝面前,引起了古羅馬共和國的朝野震動,這也是茶馬古道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有力證明。但是,它隱匿於雲南的崇山峻嶺之下,迢迢險阻、崎嶇難行,因此千百年來不為人所知。其實,它是世界歷史上最古老、最漫長的外貿商道之一。
當然,茶馬古道真正開始四通八達地延伸,還是從清朝滇藏之間茶馬互市的興起開始的。據統計,以思茅、普洱一帶的六大茶山作為始發地,向外延展的茶馬道多達十八條。在漫長的歲月裏,商販們通過這些商道將當地的茶葉源源不斷地運往四面八方,讓天下人都有機會一品普洱茶的醇香滋味。茶馬古道大致上可分為北道、西道和南道三個方位,分別指向北京城、西藏和印度等南亞國家。今天,我們在六大茶山附近的易武、倚邦等地,仍然能夠看到當年茶馬古道的遺址,它們從茶山向外延伸,曲折蜿蜒,路上還留存着一些廢棄不用的古代驛站。經歷風霜雨雪、歲月磨洗,穿越千年的茶馬古道至今仍靜靜地躺在那裏,如同一部滿載茶香的史卷,向來往的遊客訴説着無數動人的傳説。
如果沒有普洱茶的盛行,茶馬古道就不會成為滇藏之間的著名商道,成為溝通中外貿易和文化的大動脈;如果沒有茶馬古道,雲南的普洱茶也不可能遠銷世界各地,名揚四海。今天的普洱茶和茶馬古道已然成為雲南省對外展示自我最好的名片,對於促進文化傳播、民族融合,以及當地的旅遊經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