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隱士”多達上萬,當真都是看破紅塵當地居民都是假的
引言:
從古至今超然物外的隱居,是所有人都很嚮往的,不過終究還是隻有少數人能徹底放下紅塵中的種種誘惑,看開世俗的紛紛擾擾,選擇迴歸自然過起隱居的生活來。或許正是這種“身不能至,心嚮往之”,隱士的生活更加引得人們的關注。
不過近些年來有不少唯利是圖的人,盯上了“隱士”,他們把這種隱居生活當做一個吸引大眾眼球的噱頭,借“隱居”之名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從而獲得名利。這些人們想要做一名“隱士”,當然要選一個好地方,這個地方不僅要風景優美,還要有“隱居”的歷史淵源,最重要的是在大眾心中要有知名度。
這種地方當然很不好找,我國雖然幅員遼闊,名山大川眾多,可是挑來挑去,也只有終南山能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於是乎終南山上的“隱士”一下子多了起來,原本終南山內真正的隱士常年看不到身影,現在變成了熙熙攘攘的模樣,數量甚至多達上萬,那這麼多的“隱士”他們真的都看破。
紅塵了嗎?一、終南山
終南山在我國的道教和佛教的歷史中都很有名,據記載有不少得道的高僧和名士都選擇在此歸隱。例如我國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就是在終南山“騎青牛而歸隱”,還有《西遊記》中得道高僧玄奘法師的原型,後來也歸隱於終南山之中。所以終南山同時是道教和佛教的“聖山”,在佛教徒和道教徒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終南山能這麼出名的原因也和它獨特的景色有關,終南山位於我國中西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是山中景色都很怡人,而且雖然主峯海拔相比一些名川大山不高,但是終年積雪遠遠望去給人一種聖潔肅穆的感覺。我國著名的大詩人祖詠就曾寫詩:“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來稱讚終南山景色。
歷史上也有很多隱士隱居在此,藉助這幽靜的氛圍,讓自己的心靈和這幽美的環境融合在一起,不受塵世的干擾,潛心學習感悟天地人生的道理,最後在出山救濟天下受苦的百姓,也建立自己萬世的功名。比如著名的姜子牙、張良、王維等都曾在終南山過過一段隱居的生活。
李白曾在他的《山中答問》中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記錄了一位隱士隱居的生活。隱居就代表着已經看破俗世紅塵,想要跳出這紛擾的俗世,將自己的心靈徹底安靜下來,所以一般都要找一些遠離人煙的僻靜之地。不過這也就代表着必須過起清貧的生活,因為就算你有萬貫家財,崇高的社會地位,在這裏也完全不起作用必須拋棄。
所以很少有人能受得了這種生活,尤其是上一刻還在享受塵世中的富貴和榮華,過着衣來張手,飯來開口,每天有酒有肉的日子,下一刻就要甘於清貧,每頓飯還要自己上山採些野果,挖些野菜做食物,有很多時候還吃不飽。更重要的是在沒有華麗的房間,只能住在潮濕陰暗的山洞中,忍受山中寒冷的涼風。
更多的人都只是一時興起,雖然在嘴上説着要到終南山隱居,過隱士的生活可新鮮勁過去之後,還會選擇回到俗世之中。一般只有在戰亂的時候,人民流連失所,還要忍受兵火之災,所以有一些百姓選擇進入終南山過起“歸隱”的生活,從此再不出山。
到了近代之後,社會發展的節奏明顯加快,我們面對的誘惑也越來越多,很多人身處在權利或者輿論的漩渦之中,久久無法自拔內心生出對塵世的厭倦之情,就會萌生歸隱的想法。只是進入山中就要忍受一些生活上的不便,所以真正的隱士還是非常少的。
也正是因為存在這種既想追求內心的寧靜又無法忍受清貧的困苦,所以人們對隱士們隱居的生活格外關注。這樣就有很多人捕捉到了這個“商機”,他們雖然選擇來到終南山,可並不想“隱居”也不想成為一名隱士,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看破紅塵。正相反他們還在想方設法的宣傳自己,將自己“隱居”的生活包裝成一個品牌,供紅塵中的大眾消費。
根據終南山當地的居民説那些“隱士”已經上萬,分佈在終南山的各處。這些“隱居”的隱士,沒有一點想純淨內心的想法,也不想追求自己在知識和心靈上的修煉,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作秀。更諷刺的是目前已經衍生出不少“隱居修煉班”,讓那些沒有經驗的“隱士”學習,而這種修煉班當然也不是教怎樣在深山生活,它們更多地是教人們怎樣在直播平台作秀,怎樣獲取流量。
毫無疑問,這些“隱居”在終南山的假隱士們,為這座古老神聖的聖山帶來一股不正之風,他們的“隱居”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商業產業鏈,為她們賺取錢財。
其實隱居和名利應該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兩極,這些“隱士”們,不僅沒有看破紅塵,反而為寧靜安詳的終南山帶來不少紅塵的紛擾,這不僅讓真正在終南山修行隱居的人不滿,也引起了很多終南山當地居民的反感。
我國古代曾有句話叫做“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説的是如果內心真的迴歸最初的安詳,真的看破紅塵那完全不必遠離人羣,進入深山去修行。反過來就算你真的進入深山,內心沒有放棄對塵世的貪戀,精神世界也不會得到平靜。
更別説那些用“隱居”“隱士”做自己的標籤,在利用自己的這種吸引人的標籤大肆斂財,這些人完全沒有修行的想法,進入終南山也只是白白玷污了終南山的聲名。如果有一天我們去終南山旅遊,一定要提防這些居心不正的人,不要讓他們藉此獲利。